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拜读完时雨普降老师的大作《阿瓜的故事》后,阿瓜的形象久久不能忘怀,他就如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般,那样朴实,那样亲切,又那样平凡。
这部佳作,带给我一段美妙的阅读体验。时雨老师更文的那段日子,我像追火爆电视剧一般盼着追着连载。
一个市井小人物的平淡人生牵动着我的情思,作品也带给我一些触及灵魂深处的思考。一部优秀的作品,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定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对此,我深以为然。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阿瓜的形象,他是个憨厚,朴实的人,甚至脑子常常转不过弯来,与普通人相比,他的思维明显有偏差,言行举止也异于常人,还自带几分傻气。可谁也没料到,就这么个有几分呆气的人,却是他父母垂暮之年时的倚靠。看到故事的尾声,反差实在太大,却又合情合理,佩服作者构思之精巧,引人深思。
作品给我的印象是颇为深刻的,借此说说我的阅读感受,下面我欲从几个方面对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探讨,有不当之处,望诸君指正。
阿瓜的形象,可谓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01 抓住典型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阿瓜有哪些典型特征呢?
首先作者从他的穿着打扮入手,写他的与众不同:
“上身穿的多是背上印着大红字广告的圆领白汗衫,肥大的、颜色混沌不清的阔腿短裤,脚上的拖鞋与坚硬地面做着不屈不挠的抗争,走一步啪嗒,走一步啪嗒,啪嗒啪嗒个没完没了。”
这是阿瓜夏天的穿戴,简单朴素,印着广告的圆领白汗衫,料想这衣服是他父母购买商品时免费赠送的,或者别人转送给他的,裤子是颜色混沌不清的阔腿短裤,都说明阿瓜穿着简朴随意,这等穿戴连地摊货都算不上。走路还吧嗒吧嗒个没完没了,一方面是因为穿着拖鞋的缘故,一方面也因为阿瓜没有常人修边幅重仪态的想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他那儿纯属多余,他完全没有普通人正常的的审美观念。
而秋天的穿戴更独特:
“秋天到了,米色或藏青的两件涤纶中山装轮番登场,眼下的人穿衣服讲究随意、舒适,使人脖子和肩部觉得拘束的中山装已经很少有人穿了,所以,再细细看看穿着中山装且左上方口袋里中规中矩插着两支钢笔的阿瓜,恍惚间有种怀疑,怀疑这个貌似古典的人,还活在一个相对遥远的年代里。”
阿瓜秋天只穿中山装,两件轮番上阵,中山装口袋还插两支钢笔。读到此处,我有些忍俊不禁了。阿瓜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穿中山装也就罢了,还要在口袋上插两支笔。整个人像上世纪穿越而来的。
读到此处,读者多少能猜测到阿瓜是个怎样的角色了。阿瓜,傻瓜也。
作者再从阿瓜走路的姿态进行刻画。阿瓜和别人明显两样的地方是他走路的样子:阿瓜闷着头走路!为何闷着头走路呢?因为阿瓜有个特殊的癖好,找别人不慎丢了的钱,然后捡进自己的口袋。每日必到菜市场来捡钱,“上班”一样风雨无阻。
阿瓜的外貌也与众不同:
“阿瓜的脸圆圆的,两个腮帮子堆满了肉,所以他的鼻子只能委屈在两坨肉之间塌着。鼻子塌着,嘴唇偏偏不肯服输,厚厚地突出了一截子。”
此处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阿瓜独特丑陋的外貌,也映照着他单纯的心思,嘴唇就令其突出一截子,阿瓜不懂得什么叫藏拙显巧,完全没有注重仪表仪态的想法,这个外表与他愚钝的心性也是一致的。不但嘴唇突出一截子,还厚的出奇,切切倒有“两碟子”,作者运用诙谐的语言,刻画出阿瓜独特的样貌,这等容貌,与阿瓜木讷的性情倒也很是相宜的。
02 借助典型事例来丰满人物形象。
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作者借助典型事例来丰满人物形象。也使人物更真实,更可信,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主要写了如下几件事:阿瓜捡钱、阿瓜为小贩们跑腿、阿瓜不愿与德邻为伍、阿瓜年幼时的老实听话、阿瓜有个聪明过人的弟弟、阿瓜是父母年老时的倚靠。这也是一文多事的典型范例,虽然写了多件事,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写了阿瓜捡钱、阿瓜不愿与德邻为伍、阿瓜是父母年老时的倚靠等事例。
作者用了较大篇幅叙写阿瓜捡钱一事,到集市捡钱是阿瓜独特的工作,日复一日地干着,干了很多年。阿瓜捡了钱还会笑,那是得意的笑。如此勤奋的阿瓜多少能收获颇丰吧,然而作者笔锋一转,转而写阿瓜捡钱有个怪癖,就是不敢捡百元大钞,发自内心的不敢捡,见了百元大钞,还表情古怪,甚至菜市场的小贩们还为此创造了一个歇后语:阿瓜捡钱—— 一百的不要。
通过这样的典型事例,刻画出阿瓜的性格特征,他是个憨厚的近乎有几分傻气和呆气的人,也是个心底纯善的人,他虽然愚笨,大致也能略略分辨百元大钞是面额最大的票子,非同小可的数额。他没有胆量据为己有,他固执地守着那份纯善之心。
接着写阿瓜跑腿一事,精明的小摊贩们对他的差遣与算计,阿瓜从不计较。为一个人跑一趟得五角钱,为好几个人跑一趟也还是得五角钱,阿瓜都是心满意足的。从中可见阿瓜的单纯与快乐,他不计个人得失地为大家服务,即便所得甚少,也是开心的。通过这样的事例突出阿瓜的心思单纯,容易满足,是个幸福感很强的人,说到底,是因为他欲望少,容易得到满足。
读到此处,读者都以为阿瓜是个木瓜脑袋,不是么?他的名字就叫阿瓜,说他是榆木脑袋也没冤枉他。不得不说,小说中的人名也颇为讲究,值得玩味。惊叹于作者的独具匠心。
阿瓜不懂得人间烟火背后的算计,更不懂的何叫吃亏,何就赚翻。那读者又上当了。作者笔锋又一转,写阿瓜很在意别人拿他与德邻相提并论一事,阿瓜不认可德邻,反感别人说他和德邻是好朋友,他极力与德邻撇清关系,虽然他的极力否认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连德邻的娘都认为他是德邻的朋友。
可见,呆萌十足的阿瓜对于交朋结友之事是有底线的,是有一套自己的参照标准的。他不喜欢德邻是因为德邻不能准时回家,还捡脏东西吃,更重要的是德邻令他的父母操碎了心。通过这个事例突出阿瓜是个懂事的人,绝不会令父母担心,阿瓜是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
至于插叙阿瓜年幼时的”老实听话“,是为了补充交代阿瓜又呆又傻的原因,虽然简单带过,属于略写的环节,但这是及其重要的情节,令读者恍然大悟,解密阿瓜天生愚型之迷,不至于令读者陷入迷雾之中。而且这个情节放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来写,为前文设置的悬念而揭开谜底,从全篇的结构来看,构思可谓巧妙,也为下文写他是年迈父母的倚靠作了坚实的铺垫。同样,写他有个聪慧过人的弟弟,一是为了写阿瓜与弟弟的对比,突出阿瓜的憨厚甚至愚笨,也突出阿瓜疼爱弟弟的良善性格,更重要的是为了下文写阿瓜是年迈父母的倚靠做铺垫。
最后详写阿瓜推着轮椅陪七十多岁的老父亲看日落的情节,这是值得浓墨重彩去抒写的一个环节,因为通过这个情节突出小说的主题:现实中,学习最好、工作最体面的孩子不一定是父母年老时的依靠,反之,最有福气的父母,是拥有一个既不聪明能干、也没有体面工作,甚至如文中阿瓜这样的有些呆气的孩子。年老了,照样可以是父母的依赖。如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秉坤那样,是最笨最没出息的一个,却是“伺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子!
作品也体现了当前的养老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实际养老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还依赖于”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
03 通过与他人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
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比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对比,更能突出人物形象。
第一处对比是拿阿瓜与德邻作对比。和德邻相比,两人都同样喜欢捡东西,德邻有许多不良习性,喜欢捡别人抽剩的烟蒂,“地上有的捡,多短都不嫌”,没的捡,就跟踪抽烟的人,单等别人扔下地,捡起来就狠狠吸上几口,也不嫌脏,德邻沾染了恶习,有烟瘾。而阿瓜没有这坏癖好。阿瓜捡钱是为了孝敬父母,全部钱都交给母亲。阿瓜不愿意承认德邻是他的朋友,可见阿瓜是反感德邻的,是讨厌德邻这癖好的。阿瓜的骨子里,也不喜欢德邻到处乱走不着家,导致德邻的老母亲担心忧虑,到处找他,阿瓜不捡脏东西吃,算是个讲究卫生的人。通过比较,两人谁高谁下就见分明,突出阿瓜是个懂事、有原则,孝顺父母的人。
第二处对比是年幼时的阿瓜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别人家的孩子皮猴似的上蹿下跳,处处去闹腾。而阿瓜老实听话,坐得住,半天不挪屁股,小伙伴们扎堆一起玩,他待在墙根下一动不动;干活时,别人家的孩子吵得凶,阿瓜难得的安静。通过对比,突出阿瓜的与众不同,突出阿瓜过分的安静,突出阿瓜的言行过于反常。原来,是因为他患了一种疾病——先天愚型。通过对比,阿瓜的形象更鲜明更立体了。
第三处对比是阿瓜与他弟弟的对比。年幼念书时,弟弟聪明过人,是学堂里的尖子生,作文写得特别有水平。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阿瓜的弟弟都有着傲人的成绩,是学校的状元,是第一才子,人人称羡,弟弟的人生也跟着一路开挂,越来越精彩。步入中年后,在省城安家落户,娶妻生子的弟弟因为工作忙,极少回家,阿瓜却每日在父母身旁伺候着父母,成了父母实打实的依靠。通过对比,突出阿瓜的孝心,弟弟的无奈。也反映了社会现状,最没出息的孩子往往是父母的依靠,最有出息的孩子只是父母的脸面而已。
本文可圈可点值得我学习的写作技法很多,比如语言幽默风趣,如此一来,即使阿瓜这样颇有几分哀怜色彩的主人公,读来也不至于过分伤感,尤其是小说结尾处阿瓜推着父亲的轮椅赏落日的画面,读来有几分温馨与感动,这是作者轻松活泼的语言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本文的主题也值得探讨。这是当今社会养老问题的折射,现实与理想往往形成反差,是令每一个读者不得不掩卷沉思的问题。
本文还善于设置悬念,开篇就写到:“阿瓜是小镇上的名人”。阿瓜为何是镇上的名人?怎样的人才有资格定位为名人?阿瓜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开篇设悬,引人入胜,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笔法可谓老辣独到。诸如“阿瓜为什么要闷着头走路?”、“其实阿瓜不是没有做过榜样”、“婴儿时期的阿瓜是榜样”等等句子,充分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恨不得一口气把小说读完,这就是设悬的妙处,也是作者功力的体现。
全文皆有精妙之处,值得细细品味,值得一读再读,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