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陕北人建筑的独特风格,最早以前是土窑洞,随着发展后来都用石头箍的窑洞。比原来土窑洞更加结实,更好看更保暖。
原来在我爷爷的爷爷那辈人,生活艰难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的没办法来到这片土地开垦挖地,在自家土地附近随便挖个洞便是家,这就是最初的窑洞吧,后来随着一代一代的扎根发展生活条件好了,就开始用些碎石头箍窑洞了。窑洞一般不大够住人做饭就行,小的窑洞更加暖和。窑洞里会垒一个土炕,紧挨土炕一侧会垒灶台,灶台会连着炕留着烟囱洞,然后在窑洞腿上留着烟囱洞,这些全部串通连接。这样烧火不仅可以做饭还顺便把炕也烧热了这就是陕北人的聪明智慧。

窑洞一般都是靠山而建,腿柱粗。一般箍窑洞最低两孔,有钱人家会一连箍七八孔都有,窑顶会盖厚厚一层土,防止渗水还有保暖作用,夏天也不会太热,有的还特别凉快。所以现在平时城里住着,放假了会带孩子回老家避暑。原来的窑洞墙皮是用泥和杂草搅和成泥抹在墙上,然后用抹子抹平。有条件的用白灰和沙搅拌抹一层,显得白净。由于长时间做饭,家里灰尘和汽水会挂在墙皮上,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黑。过年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引线,像蜘蛛线一样,在角落出肯定很多。常常要用扫帚把这些轻轻的转一圈,把引线全部粘到扫帚上。
窑掌处有的人家会做一个台子,可以放被子或者是两对木箱子。窑台上面还会有个窑洞,口比较小,也会安装一个小门,人可以自由进出,里面会放一些比较害怕冻的农作物,比如红薯很害怕冻的,就把这些放在这里面,里面一般就是土坯的。现在人们把这些都堵了,窑台也不要了,占地方把这些拆了显大点。
窑洞脚地是土脚地,原来没有钱大部分都是土脚地,扫的时候要扫些水不然会有灰尘飞扬,条件好的或者一些砖匠工家会铺砖块比土脚底要好些。随着时代发展这些都改进了大家把这些全部用混泥土水泥打的,还有的用瓷砖铺了。
窑洞窗户窗格就能看出中国匠工精神,那时根本就没有现代工具,全部靠手拉锯。窗格与窗格棱的粗细匀称,基本不用钉子,就靠原来老胶,那时的胶是在锅里熬。首先把木头与木头掏口插套,然后抹胶楔套。有的窗户还有雕花刻凤的全部镂空,全靠老式工具细雕慢啄出来的,现在估计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木工了吧,现在的大部分都快成了直接成品,机器模印。


原来的院子,没钱人家没有围墙,有大门的必定是一户大户人家。院外是土,感觉到哪都是土,特别是刮黄风时,黄土尘杨飞的到处都是,院子虚土处的土也被吹起来,吹到窗户上,拍的窗纸莎莎叫唤。有些虚土就搁放在窗格上,闭门用点力都能看到窗格上的细土往下掉。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基本大家都把院子用混泥土打了,原来窗格和镂空花雕也被锯掉了,全部换成双层玻璃,青蓝石面,齐齐整整好是排场。
陕北窑洞冬暖夏凉,随着社会进步窑洞也在不断演进改变使它更具有时代性,更加现代化,更加适合年轻人追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