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初期,某 医 疗 器械公司的呼吸机研发团队正经历至暗时刻。
上级下达紧急任务:45天内将产能提升500%,质量合格率 必 须 保持99.8%。
起初,CTO王峰采取了典型"危机管理模式":设置24小时监控 摄 像头、将绩效奖金与错误率直接挂钩、每天晨会当众批评进度垫底的工程师。
第三周,团队开始崩塌。
核心电路设计师在凌晨提交辞呈,总装车间爆发集体 抗 议,甚至出现故意调乱检测参数的恶性事件。
直到某天深夜,王峰发现测试主管在实验室焚烧瑕疵电路板——这个素来严谨的老工程师流着泪说:"我们做的不是产品,是杀人的凶器。"
转折发生在王峰与山区救援队队长的一次通话中。
对方说起登山救援的铁律:"当队员悬在冰裂缝边缘时,最危险的动作就是拼命拽安全绳。正确的做法是把绳索放松些,让受困者自己找到发力点。"
次日清晨,王峰做了三个反常决定:拆除所有监控设备、取消错误率排名、在车间中间竖起实时数据屏。他当着全员的面撕掉奖惩制度:"从现在起,每个岗位都有 最 高 决策权。需要任何资源,我的办公室24小时开门。"
变化悄然发生。
质检员开始主动培训产线工人读CT影像,采购专员带着技术员直接对接元器件厂商,连保洁阿姨都总结出消毒区动线优化的方案。第 二十八天,焊 接 车间自发组建"尖峰联盟",用游戏化的勋章系统管理生产节点。
最终在第四十三天凌晨,产能提升623%,合格率达到99.93%。
庆功会上,王峰收到测试主管送来的熔毁电路板标本,背面刻着新团队公约的 第 一条:"我们守护的是生命,不是数据。"
有一次,一个原本沉默寡言、执行力平平的员工,在一次突发的客户事故中站了出来。他连夜解决问题,临时协调团队资源,第 二天客户不仅撤回了投诉,还发来了感谢信。
同样都职场牛马,同样都是打工谋生,相信你们也跟我一样,看完这个故事,对故事中的场景、冲突、痛苦和困惑都感同身受。
最 重要的是,看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你一定感受到了点什么……
我是一个程序员出身的技术人员,打工十多年了,转管理也六七年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 彻 底明白:
所谓管理,从来不是“管人”,而是“唤醒一个人内心的善意”。
这,就是“善意”的力量。
五一假期前,老板给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管理体系是什么?”
带领团队实现目标?
打造一个高 效 可持续的团队?
在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带领团队完成任务?
是制度?是考核?是奖惩 激励?
……
好像都不能完整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在假期期间做了一个总结,分享给需要的人。
01 管理的 终 极本质:激发善意
很管理者都沉迷于制度和规范的建设,就如开篇故事中的“危机管理模式”。
这冰冷、僵硬和 压 迫 力十足的制度之下,员工就一定能很好的胜任么?
管理不是“压榨”,不是“制度套娃”,也不是“天天盯着KPI”。
真正的管理,是 最 大 限度地激发和释放每个人内心的善意和 能 量。
这句话的出处就是管理学 大 师彼得·德鲁克
“管理”两个字:
“管”是分配任务、确保节奏;
“理”是理顺关系、激发内驱。
很多人评价我“管理粗”,我想反驳,但很多时候我都没办法直接表明我都意思。
结合德鲁克的理论,以及我工作中的切实经验,其实我花最多心思的,是“理”的部分。
我不是在琢磨如何抓住每个人的小辫子,而是反复思考:怎么才能让这个人愿意把最 好的自己拿出来。
要知道,任何管理制度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都是苍白的。真正能扛起责任、完成任务的,是那些在关键时刻“自燃”的人。
比如去年我们面对一项业务的攻坚战,从发货、售后、培训到下单转化,每一个流程都是临时拼凑、边走边学,因为我们之前业务模式跟当时完全不一样,所有策略都靠团队一点点试错做出来。
作为技术出身的人员,第 一 次管理市场团队,能带领团队完成年度业绩,非常庆幸和感激。
对于一个管理者,我 最 大 的收获就是:
那些困难和挑战,以及突如其来的风险和问题,单单靠制度是解决不了。
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团队每个人的善意,才是终 极 解决方案。
02 管理的七个核心原则
1. 让个人目标尽量靠近团队目标
我认真了解每一位成员的背景——不只是学历、技能、性格,甚至连他们的家庭状况我都尽可能熟悉。
为的就是理解他们真正的诉求。
管理不是把人塞进目标,是把目标铺到他们的路上。
大家来打工无非就两件事,挣点钱,学点东西。
还有其它的么?真的没有了!
愿景、梦想、使命,那都是在满足员工这两条之上才能实现的,不然呢都是画大饼。
把员工的诉求跟团队的目标绑定,实现双赢,才是 有 效 的管理策略。
2. 制度只是轨道,动力靠善意
考核、制度、流程,就像火车的轨道,智能负责让火车跑起来。
但火车能不能跑得快,靠的是发动机,也就是团队成员自发的内驱力。
我们做过一次绩效 改 革,目的很简单:
第 一 规范节奏和流程(轨道),第 二 激励个人成长和贡献(动力)。
这两条必 须 同步进行,一旦制度开始对立人心,那它就是负资产。
很多初创团队和公司,就是只注重 第 一条,制度、规范、考核。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应该都能猜到,工作是挺规范,但是团队士气一直很低落。
就像火车一样,是可以跑,但是永远跑不快。
其实就是为了建设轨道,忽视甚至伤害了动力源泉:员工的善意。
何为善意?
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加班赶工期等等动力的背后,是团队带给每个成员的认可、信任、鼓励、成就、感激和快乐……
管理者如何评判团队的管理是否合理?
你就反思一下,如果你是员工,过去一年内,公司的各种制度和动作,是否激发了你的善意……
3. 利益 捆 绑 ?不如信任沉淀
信任,是领导力的底线。
我始终相信,制度是可以“操作”的,流程是可以“钻空子”的,但信任是不可伪造的。
我说的目标,我自己先执行;我定的规则,我自己先遵守。否则,全是空话。
在思考这条的时候,我就问自己:
我管我的技术团队挺好的,为何要接市场这个烂摊子?
我回家带孩子不好么?为何要加班处理各种挠头的问题/
我换一家公司不行么?为何要待在这里受罪?
……
思索良久,我的答案是:因为我对公司的老板和团队的信任,因为彼此的认可。
根本不是那些条条框框的制度……
4. 成长性思维,而非“混日子心态”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上限的,一个团队的能力是无限的。
团队的成长其实离不开每个人成员的成长……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成功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保持成长的状态。
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长在你身上,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智商、能力、经验、思维、认知等等,这些才是最值钱的东西。
而岗位、薪水、权力这些看似重要的东西,其实随时有可能被别人拿走。
我经常给团队的成员说,咱们打工的,就算在这里待了两年后,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至少得让自己在离开时身上多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把。
即便再去找工作,也多一些筹码。
团队有个读书分享的制度,要求每个员工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读书学习分享。
每个成员都有读书、学习课程的经费。
我是很讨厌按部就班的人,只是觉得优 秀 的人总得有些诉求、欲 望、理想甚至野心,而且得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铁饭碗是成长的敌人。一个没有成长路径的岗位,就是职业坟墓。
我从来不把“稳定”当奖励,而是把“成长”当回报。
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价值在增加,是企业 最 大的善意。
5. 重视结果,但别只看努力
职场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很多场景下,这确实是一句值得同情的话,但职场本质就是生意,大家彼此交换价值。
当没有产出和结果时,说什么都不管用。
还有很多高层,不了解基层业务工作,整天只盯着各个部门的上下班打卡时间,如果发现都朝九晚五,就开始各种整顿……
这种武断的做法,是会反向激励那些偷懒的人,能力差的人,但是也会 极 大地挫伤有能力和积极性本来就很强的人。
能力强的人,两个小时就能拿出很好的结果,能力不强的人,给他两天也没啥好结果。
对一个人的评判,努力程度只是锦上添花,最核心的是做事高 效 而且有结果。
我常对下属说:“多劳多得,但不是多做多得。”
我们不该只看谁加了多少班,而要看谁真的解决了问题、推动了结果。
努力值得鼓励,但贡献更值得嘉奖。
6. 用人所长,而非要求全能
我自认为是一个有棱角的人,我也喜欢有棱角的人。
坚定、自信、勇敢、无畏……
我很崇尚这些品质,我也自认为自己有这些品质,即便这些品质在别人看来,有时候可能是自大、盲目、傲娇甚至忘乎所以、不切实际。
这些特性就像一个人身上的棱角,在关键的时候能披荆斩棘,可在有些时候也会伤到自己,甚至伤到身边的人。
即便如此,我依然希望我能守护自己的棱角,不会因为现实而变得圆滑,甚至油腻……
身边的亲人,生活中的朋友,公司里的同事,大家都是有棱角的石块,形状不一,各有优劣。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构建了我们所处的环境。
如果我们共同做一件事,那么一定不是大小相同的砖块砌起来的房屋,而是形状不一的石块磊起来的 城 堡。
一个团队即使如此,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不同的长短处。
我从不问:“他不能做什么?”我只看:“他能把什么做到 极 致?”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如果你只看缺点,你就失去了一个宝藏。
真正的管理是更像是用形状不一的石块垒砌一个 城 堡,把每块石头都放在合适的位置,彼此取长补短,完 美 结合。
7. 资源分配给机会,而不是问题
两年前,已经做过五年管理的我,对管理的有一个认知:
一个项目,原本需要5个人10天时间来完成,可公司就只有3个人而且是7天的时间,资源就这么多。
做过管理的小伙伴们都清楚,资源永远是不够用的,管理的价值就是5个人10天的工作,需要你用3个人7天来完成。
起初还觉得这句话可以概括管理的真谛,最终发现,还是太片面了。
比如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和研发,这两个部门的人员工资成本占公司成本的很大比重,保障他们的效率是降本增效的重中之重。
可问题还是来了,如果再想提升效率,该怎么做?
降本增效只能保证把事情作对,做得高 效,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做对的事情”。
我一直跟产品研发部门经理说,你们最缺的不是执行能力,而是决策能力。
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时间不做什么,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 最 大前提。
在这之前,这些决策基本都有我来做,但是我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信息掌握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决策都有我来做。
所以,我觉得管理者要学会分配资源给机会,而不是天天灭火。
重要的不是“把事情做对”,而是“找到对的事情去做”。
我们不是来“修补漏洞”的,而是来“撬动成果”的。
03 管理背后的真实感受
说了这么多,管理看起来好像挺复杂,是不是很难?是不是一般人都没办法胜任?
哪吒2在登顶国产票房之后,导演饺子被采访过一次。
他说了一句看起来是调侃,但是我觉得意味深长的话:
“出来混最 重要的是什么?是出来!”。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
记得从大厂当程序员回郑州之后,我选择了从技术转管理,因为程序员在这个地方工资的天花板非常有限。
我选择了一家小型的创业公司,即便提前做好了心里准备,可最后还是碰的头破血流。
带领团队把产品研发出来了,可性格刚直的我,把公司的领导和中层,从上到下得罪了一遍,最后自己搞的遍体鳞伤。
当时觉得自己挺委屈、挺倒霉,可如今看来,踩的这些坑都是转型所需的必要经历。
回顾这段经历,我得感谢我当初的选择,感谢当时敢于迈出技术的舒适区的那一次觉得。
否则,如果只是程序员,如今市场行情和AI的冲击,我可能也出现生存危机了。
再后来,接手服务部门,接受产品部门,最后接手市场部,最终勉强胜任。
这一切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我“敢”。
就像饺子说的,出来混重要的是“出来”,得敢于迈出那一步,而这一步就打败了几乎80%的人。
管理不是学来的,是经历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这个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很多所谓的 成 功 学,大多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理论,不要太相信。
勇敢去做,努力一点,坚持一下可能就干成了。如果再遇上点运气和机遇,那就是成功人士。
说实话,我除了多看了点书,实际并不懂什么高深的管理理论,也没读过多少MBA教科书,我 唯 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我“敢”。
但每一次“敢”之前,我都做了大量准备,也愿意承担失败的代价。甚至说得直白一点,我每一次“敢”,其实背后都是我在团队中收获的善意给了我底气。
我知道他们会支持我,不是因为我是领导,而是因为我们是彼此信任的队友。
所以,不要害怕成为一名管理者,更不要担心自己成为不了一名优 秀 的管理者,“敢”,比什么都重要。
04 总结
你要相信,真正厉害的管理,不是让人“怕你”,而是让人“愿意为你拼”。
制度、绩效、流程都是工具。管理者真正的“绝招”,是看见人、理解人、激发人。
如果你愿意为团队点一把火,那你就可能照亮一个组织,甚至点燃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