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耀先的选择谈起
前段时间复习电视剧《风筝》,看到郑耀先将对自己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兄弟们一个一个干掉时,我不禁和一些弹幕的观点产生了共鸣:郑耀先还算是一个好人吗?到底如何做才算得上是正确的呢?
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问题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著述中多次强调过,他称作“追求做人的正确的准则”。人是复杂的动物,对于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准则,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准则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行动。考虑到人是社会性动物,都存在于这样那样的团队中,不妨换个问法:哪个团队对你是最重要的团队?这个团队的准则是什么?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这便也应该是你的准则。
近期读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的著作《混乱》,其中第二章“团队合作”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我把郑耀先和团队的准则联系在了一起:
人们过于看重“团队和谐”了,而他想要的是“目标和谐”,每位成员劲往一处使。
这句话直白地揭示了团队的本质:团队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生的,评价一个团队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实现团队目标的能力,而不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前者是团队最重要的准则;往大里说,目标就是使命,决定了团队的方向;往小里说,短期目标(如年度目标)是大家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的可以期盼的,能够引导团队一步步达成使命。
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当然也是有意义的,毕竟团队的发展需要大家的智慧和付出。但是这种“融洽”绝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哪怕你很有个性、与众不同,但是在团队的发展上你依然能够尽心尽力;即使你和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大相径庭,但你是基于团队的发展提出的你认为最好的意见;即使你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你依然可以保留意见、执行集体的决策;即使你没有执行,你认为你是对的,你的努力依然是处于对团队发展的善意。也就是说,团队管理管的是目标和谐,所谓的“团队和谐”不过是一个可以有的副产物而已。
现实中一个团队往往在困境时容易“目标和谐”,可一旦走出困境,就容易放大人际关系,导致准则偏离。其实只有实现了“目标和谐”,团队成员才有精力去实现“团队和谐”;一旦过于看重“团队和谐”而影响到“目标和谐”了,所谓的“团队和谐”也根本不可能了。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啊!要知道在一个团队里,大家是因为共同的事业而走到一起的,大家首先要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好,提供最好的绩效结果;必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了促成这个结果;如果为了人际关系把根本工作付诸脑后,岂不是舍本逐末?
可是人们还是经常因为过于看重“团队和谐”,而走进偏离团队目标的误区。有的领导热衷于当个“好人”,已经没有了主张团队使命的锐气,这种情况,最终不是拖垮团队,就是把自己拖离团队。
以前看《三国演义》时我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关张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能够建立起强大的蜀汉,为什么却还是被曹魏灭了?后来我才理解到:刘关张并没有真正将大一统作为他们团队的目标。张飞管不住自己的脾气,结果被下属割了头;关羽逞匹夫之勇兵败樊城;这也就罢了,弟兄们一出事,刘备就要为兄弟报仇,又是损兵折将。这些典型事件说明,刘关张桃园结义,结的是兄弟情义,把这个“情义”作为蜀汉组织的最重要的事情,那么搞事业自然退而求其次了。如果蜀汉的目标真的是上下同欲实现大一统,张飞应能约束住自己的脾气、组织好自己的团队;关羽也应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守住荆州就好;刘备作为团队领袖,更是应该舍小义顾大义,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统一关张的思想;拿将士的生命为兄弟报仇,于事业无益,却反而不寒了将士们的心!
再回到《风筝》里的郑耀先,兄弟再怎么情深意重,那不是他最重要的团队;他记住自己首先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将他作为“风筝”的使命放在了首位,牺牲个人情感,舍小义、取大义,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
从郑耀先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党在团队建设上是卓有成效的。所以如果你是团队的领导,也一定要将“目标和谐”视为团队最重要的准则,组织大家劲往一处使。切莫为了当个“好人”忘了正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