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听见的呼唤(二)
我的同学们都知道我的故事,但就像我一样,他们也束手无策。在那个年纪,我们都还太过年幼,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象。在课堂上,我们的目光会无意中交汇,那眼神里充满了无言的理解和悲悯。我们都在沉默中寻找着彼此的安慰,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安慰无法改变任何事实。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就像这孤帆在广阔的天际中无助地行进,我们在这无尽的孤独中相互凝望,却无法相互到达。
我一直在等待着长大,深信着大姨所说的那句话:长大后,妈妈就会把我接回家。我渴望那一天的到来,渴望能逃离这一切。但我的希望像李清照所说:“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昨夜的星辰已不再,我的希望也似被风露消磨。
然而,我的日记最终还是落入了小姨的手中,那些记录我内心深处的文字和秘密,被无情地暴露出来。那一天,我第一次听到那个男人——我的生父,称自己为“爸爸”。随之而来的是他愤怒的巴掌,打在我的脸上,也打在了我的心上。我悲痛欲绝,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这一刻,我想起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的希望仿佛随着白日消逝,我的心情如黄河之水,汹涌激荡。
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我的日记一本本扔进火中。那些记录了我在这个家的“人生”的日记本,就这样化为灰烬。我站在那里,心如刀割,不仅为了那些消失的文字,更为了那份被彻底否定的情感和经历。我不知道自己在哀伤什么——是因为没有人愿意相信我,还是因为连最后一丝倾诉的机会也被夺走了。就像苏轼所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的悲伤和失落,被无情地刻画在心头。
回到“家”后的那三个月,仿佛我被困在了无形的牢笼里。我的每一天都被严格的规律所支配,生活像一部单调重复的老电影,没有任何变化和惊喜。
每天清晨五六点,当第一缕阳光还未透过窗帘,我就被迫起床,开始漫长的学习。房间里的钟表仿佛成了我的看守,每一次滴答声都是对我时间的提醒和监控。早餐后,我只能重返那个封闭的学习空间,继续我的孤独“修行”。
午餐和晚餐成了我唯一的休息时间,但它们更像是日复一日工作的间隙,而不是真正的休息。饭后,我又必须返回到那个充满书本和笔记的房间,继续我的学习旅程。
周围的孩子们在享受他们轻松愉快的暑假,而我的暑假却充满了枯燥和无聊。我可以听到他们的笑声和欢呼声,那些声音穿过窗户,飘进我的房间,提醒我我正被隔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那个家里,我仿佛失去了自我。每一天的重复和单调,让我感到窒息。我渴望自由,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但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我被困在了一个没有爱、没有欢笑、只有书本和规则的世界里。
在高中之前,父母要求我写下保证书,列出如果复读或读高中将会发生的事情。这不仅是对我的未来的一种约束,更是对我的选择和意志的一种测试。然而,这些文字的重量远远超过了它们表面的含义,它们成了我心中不断累积的压力和焦虑的象征。
高一寒假期间,我经历了生命中最沉重的一击。妈妈的那句“你以后别进我们家大门了”,在大过年的电话里,如同晴天霹雳般击中了我。那一刻,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抛弃和孤立。我心中涌起的悲痛和无助,如同冰冷的寒流,让我不知所措。我想要倾诉,想要寻求理解,但却发现自己无处可去。
被“安排”在大姨家的日子,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庇护,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放逐。大姨虽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在她的心中,我仍是那个爱撒谎的坏孩子。我努力在她的眼中证明自己,却发现每一个行动都被历史的阴影所笼罩。
高中阶段,对我而言,是一场噩梦的开始。由于初三时日记事件的影响,我的情绪和学习都一落千丈,我未能如期考入高中。虽然最终父母运用关系让我进入了高中,但我在学校的成绩始终落后。我感到父母对我失望,他们眼中只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姐姐。我羡慕姐姐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护,而我则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漂泊于人生的边缘,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即使在大姨家,父母对我的“严格”依然如影随形。他们对我的生活细节进行了无情的控制,每一个动作、每一分钱的花销都要被严格审查。我回家的时间必须精确无误,哪怕晚一分钟,就会引发一连串的盘问。购买一支五毛钱的铅笔,我都必须要求老板开具发票,以证明我所言不虚。
回到家,我总能感觉到我的个人空间被侵犯了。我的衣柜、我的床铺,经常被人翻动过,仿佛在寻找某种我所不知的“罪证”。他们可能在搜寻私下写的小纸条、偷偷阅读的课外书籍,甚至是我是否又开始写日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开始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我不断地思考着“自杀”的念头,尽管我每次都因为痛苦和生存的本能而止步。我从未真正放弃过自己的生命,但在无法找到倾诉的出口和解决内心矛盾的情况下,我选择了自残来缓解我的焦虑和不安。每当刀片划过皮肤,鲜血滴落,那瞬间的疼痛似乎暂时掩盖了我心灵的灼烧。我用白色胶布小心地遮盖这些伤口,却从未有人注意到,从未有人关心为什么我手上总是带着伤痕。
那时的我,深陷绝望的深渊。无人关爱的感觉让我更加渴望得到爱,更加卑微地寻求他人的注意。我开始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的认可,即使是一点点的关注,对我来说也变得异常珍贵。
上了大学,生活开始有了新的篇章。那一年,我的同班同学给我过了一个生日,这对我来说是意外中的惊喜。在那个特殊的日子,我意识到,即使我不主动付出,也有人会注意到我的存在。那天,我没有哭泣,但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然而,多年的压抑和不安使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新鲜的情感。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那次震感让我突然意识到,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不能再隐藏自己的情感。在我成长的环境里,我们很少公开表达爱,通常这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有求必应的预兆。但我鼓起勇气,第一次对大姨说出了我对她的爱和感激:“我觉得你很好,我很爱你,就是想对你好的那种。”
那一刻,大姨的脸上绽放了温暖的笑容。她的笑意中,我看到了对我几年来性格和变化的理解和认可。那是一个宝贵的瞬间,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和解脱。终于,我开始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打开心扉,让爱流淌出来。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可能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