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算上今天读完了林先生记忆的童年。说实话,第一次读的时候,硬是两三天一点点的卡住,因为觉得这样朴实的文字还是很难理解的,这让我想起来朱自清的《背影》。并不是不好读,而是读过去会有种茫然的感觉。后来慢慢的渐入佳境,可能是因为将自己代入了作者的年代,也可能是将自己的心融入了作者的文字。突然觉得之前朴实而详尽的文字,不再青涩难懂,而是像画卷一样展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眼前。很奇妙、从开始读到结尾,让我从茫然读到了作者那份童心。读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为小桂子和秀贞的命运而感叹,一个关于爱情的失约,疯了秀贞,也造成了一连串的悲情。秀贞还一直活在思康给的爱情回忆中,从她对英子讲到他们相识的故事点滴中,我能感受到那种没人杂质的美,一个女孩对爱情的天真与执着。在昏暗的灯光下,两个羞涩的灵魂,隔空相互传达着爱意。"跟了我吧"一个醉意的灵魂,终于忍不住像另一个期待爱情的灵魂发起了告白。爱情在平淡中开始,却愈来愈浓,即使离人在也没有回来。可是她在精神恍惚中依然为他准备着用来醒目的装满蚕沙的枕头,为他整理着床头的衣物。没人知道这份相思的苦有多痛,还有那失去孩子的痛楚。她把辫子放到胸前,因为思康喜欢她这时的样子;她在现实里,生出了思康和小桂子的幻影。也许这就是那个年代难忘的爱情,在如今似乎在难找到对爱情如此的忠贞、直到痴傻的地步。可她傻吗?疯吗?她自己还说,疯子都是趴在地上吃东西,疯疯癫癫的,可我不疯。
生活如此美好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对爱情的信仰,忘了为什么需要爱情,在爱情里,单纯享受着欲望。在失去后,轻浮的开始另一段爱情。我们渴望那种铭记于心的爱情,幻想矢志不渝的誓言,可是随意正在消耗那种神圣的情感,消耗我们对爱情的期待。
"青草要黄了,绿叶快掉了,她是生在那个不冷不热的秋天。那个时光,桂花倒是挺香的!"萧瑟的秋中,却开心于桂花的香,也许生命真的没有那么美好,可是单单就是多了一个双在痛苦中发现美的眼睛。无法面对现实情感的打击,她选择在现实中生出美的感受。最后,妈妈将小桂子的衣物焚烧在铁道前。所有的思念、痛苦、期待都化作了云烟,随着逝去的灵魂飞到了安逸的地方。伤感于此,却无法改变。但是依然觉得、并相信她们会幸福在另一个国度。
我们看海去
有时候觉得,人总要在认可和信仰中才会找到自己,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寻找认可、寻找信仰,却固执的不愿改变,或被定格在某个历史的背景中不能改变。然而总会有人,能偶尔的瞥见自己的灵魂。偷东西的哥哥与作者最开始的对话,让我以为这家伙是要套出她的话,拐卖她或者打什么别的主意。当他在几次对话中不断的重复我是好人,最后问我是好人吧?他和女孩分享自己,他该是多么的孤独啊。当他说到他弟弟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种充满骄傲的眼睛,自豪的神态。当他重复说"我是坏人?是好人,是好人吧?"的时候,不知道为何,突然感觉很伤感,不觉得眼前的这位小偷有多么的可恶。反到是他许给小女孩去看海、去分清天与海、的承诺,还有他从未和谁分享过的秘密被接开时,给他添上了那种柔情与美丽,他的举止隔空感动着我。或许,他无数次幻想着,站在海风徐徐的港口,目睹这弟弟渐渐远去,那种对弟弟的期待成了他想要实现的成就,在没有信仰的年代,除了生存,送弟弟出港也许就是他的信仰。或许,他也在无数次的黑夜中,用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无数次的折磨着自己。无法诉说的苦衷,让他孤独的度过每天,直到遇到可以倾诉的女孩,说出为偷盗准备好的"借口",追问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一切都好像是安慰自己的谎言,为了让自己在现实中坚持信仰的谎言。作者的童真,仿佛是来自未来的救赎,揭开他罪恶下的那份善良。
究竟,坏人披着好人的皮囊?
还是,好人穿着坏人的衣装?
这一切都仿佛隐藏在了"你分的清天和海吗?"这童真的回复里。
直到哥哥被铐在大街上,在众些看客的眼睛下、口角中,手心冒汗、不停冒汗...
女孩哭着,对母亲"写下一个坏人怎么变成贼人的故事"的建议说"不!"。只是不愿意将一个好人和坏人分的那么清楚,我们这些人,谁又分的清谁好谁坏呢?谁又规定我们一定要对所谓的坏人恶言恶语,对所谓的好人敬首敬尾。生命面前,从来都不应该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这些称谓,只不过是那些人,在探出灵魂问别人"我是好人吗?"的时候,得到的不同答案。在别人的认同中,成了好人和坏人。
"我们去看海"从来没说哥哥是好人还是坏人,女孩也从来没有对哥哥做出直接的评价。那一声"不",是对好和坏评价的最直接抵抗。留在一个女孩最深刻的记忆,不是如何区分好和坏,不是人们关于是非的判断,而是那真实的灵魂对话,纯净的没有好坏之分。这就是人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