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是对未来渴望达成某件事情的一种想象,不同的愿景会产生不同的命运。
三国时期的刘备与吕布,同样出身贫寒,但因愿景不同,结局相差很大。
吕布出身贫寒,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比如,背叛丁原,杀死董卓,被刘备收留后,趁刘备带兵外出作战时,夺取了刘备的徐州。准备与袁术结为亲家时,又被曹操把持的朝廷封了高管,立马又拒绝了袁术的和亲,导致袁术反目。先是与袁术大战,后由于曹操开战,最终被曹操打败,被杀。
纵观吕布一生,武力天下第一,民间常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因缺乏愿景,经常因眼前小利,而失大义。
刘备,也是出身贫寒,但他有宏大的愿景:匡扶汉室。不管内心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是一直坚持这个愿景。并以此愿景,先是拉拢了张飞,关羽一起平叛黄巾起义。被曹操带回徐州后,发现曹操的行为与自己的愿景不符,拒绝曹操的高官厚禄,毅然离开曹操,投奔袁绍,对抗曹操,但发现袁绍只为自己,又投奔刘表,刘表虽然皇室宗亲,但只守着自己的荆州,不愿收付中原,匡扶汉室。刘备占据益州,荆州后,仍以匡扶汉室为愿景,聚集大批有共同目标的能人。
纵观刘备一生,以匡扶汉室为愿景,不为小利所迷惑,并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坚持不断的努力,屡败屡战,最终成就帝业。
从这两个人的行为来看,刘备是主动的,他主动的寻找能够达成自己愿景的机会。而吕布是被动的,他的行为有点像布朗运动,那边有利,就忘那边走。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悻悻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
这个故事很早就听说过,但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对相同的工作,不同的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命运。这不在于他们说什么,而是在于他们在想什么,也就是他们的内心的愿景是是什么。不同的愿景采取不同行为,到达不同结果,产生不同的命运。
伊藤穰一在《爆裂》一书中提到过未来的九大生存法则之一,指南针优于地图。愿景就是我们人生的指南针,它在我们迷茫时指引着我们方向,在我们松懈时提醒我们,给我们以动力。
刘备在成就帝业之前,屡战屡败,先被吕布夺走徐州,又被袁术打败,后又被曹操打败,连媳妇都被俘虏了,好不容易逃到荆州,又得不到重用。但这些都没有打倒他,因为他的内心有个宏大的愿景。
无戒365挑战营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