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上班上了一整天,你要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繁琐的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你还要给丈夫和孩子准备晚餐,可是你却发现你的丈夫正在那儿悠闲地看着手机,时不时地还咯咯直笑。你瞅了他一眼,继续去做饭。好不容易做好饭,叫了好几次,丈夫和孩子才过来吃饭。总算到了晚上,你希望自己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是孩子偏偏不要爸爸陪着看书和洗澡,一直哭哭啼啼要妈妈,要妈妈。
这个时候,你暴跳如雷,你失去了理智。
这个时候,你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这些被你压抑没有表现出来的情绪,终于在孩子的哭闹声中释放出来。
是孩子的需要陪伴让你生气的吗?不是的,孩子只是让花瓶中的水溢出来的最后一滴水。而在此之前,你竟然没有发现属于你的情绪和需求。
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它们分别是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戈特曼的《培养高情商孩子》当中,也通篇都在讲情绪问题。
可见,情绪发展是情商发展的核心。我们把情绪能力分为三种: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今天,我们先来谈谈“情绪感知能力”。
孩子最初对于情绪只有感受,但是他们却不认识这些情绪,他们只觉得自己很难受,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为他们的情绪“贴上标签”,这样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才慢慢开始发展。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在这个鲜活的小世界里,我们学会了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绪,了解了他人是如何回应我们的感受,读出了他人眼中的希望和恐惧,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希望或恐惧。在这个情绪学校里,不但家长对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影响孩子,父母还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告诉孩子,他们是如何处理情绪的。
——戈尔曼
而这是需要我们家长感知以及共情孩子情绪的。可是这在具体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丢掉了感知和共情的能力
很多家长告诉我,我知道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知道要共情,可是一听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要愤怒。我就会特别生气。
我已经按照你说的,接纳孩子感受了,他怎么还在哭哭哭?你说的方法我都用了,他还是一直在生气。
也有一些妈妈说,爸爸对待我和孩子情绪的态度非常强硬,我把这些内容给爸爸看,却被拒绝了,说这些都是在无病呻吟。
很显然,其实这些家长,都没有共情的能力。他们只是把“共情”当做了一种手段,一种“解决孩子情绪”的手段,一种我使用了这种方法,孩子的哭闹就立马停下来,也不会再生气的手段。真正的共情,不是一句“妈妈看到了,你特别生气”,而是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
我们本来是有很强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就像婴儿一样,妈妈们仔细回想,就会发现当我们情绪烦躁、低落的时候,孩子也会比较烦躁,哭得比较多。可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麻木和迟钝,丧失了感知和共情别人情绪的能力呢?
看到孩子摔倒了,我们明明是心疼恐惧;孩子回家晚了,我们明明是担心害怕;为什么却转而变成了愤怒的模样?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些最原始的感受藏起来呢?
因为这些感受让我们觉得自己脆弱、无助,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时候这样的自己。而那样的我们是不被关注的,我们的爸爸妈妈走开了,他们甚至斥责我们了。那个感受太难受了,忍不住想要把它埋起来。有这样感受的自己会让他们不喜欢,那就把这种感受抹去。
就像心理学家贝塞尔所说:当我们用手劳作时,手上会起茧。茧能起到保护手、防止手上起水泡的作用。当一个人的感受到伤害时,就会有类似老茧的东西生长出来。这种东西可以保护他,不让即将喷发的怒火伤害到他。但很显然,就像手上长的老茧一样,这种东西既没有原来的皮肤那么敏感,也没有那么柔软。一个完全被感情的老茧所覆盖的人,无法全面、彻底和恰如其分地感知外部世界。
这样的人是缺乏感知和共情能力的人。
缺乏感知和共情能力,是情商低的表现。
如何去掉感情的老茧?
要能够真正地共情孩子和他人,你需要先把自己的心打开,去感知它,去看看你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你对这件事情带着什么样的信念?去看看这是真的吗?你要先学着去共情自己。
这不容易,要做好心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克服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大学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已经开始带着孩子们进行活动了,几乎每次活动都非常顺利,在这个基础上,我决定开始录制老师布置的作业,肯定能够完成得很好。
可是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那次活动孩子们异常兴奋,兴奋到几乎已经听不到我的声音,自然也就不会按照我的安排来进行活动。我当然也就没有完成我的所谓的“教学目标”,活动在他们开开心心地嗨和我的低落中收场。
这种低落我几乎是持续了半个下午的,我觉得我自己特别失败,我整个儿沉浸在这个情绪里,无法自拔。
直到一个小朋友察觉,他过来问我“王老师,你怎么了?你怎么不开心呢?”那一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我几乎没有力气地问他“你们刚刚怎么那么吵呢”。他耷拉着脑袋,感觉自己做了错事,小小的声音告诉我“我也不知道,就是控制不住。”
那个时候,我才突然惊醒。我开始去觉察我的感受,嗯,我现在很低落,因为我感觉我的作业没有做好,失败了。(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我期待孩子们能够特别听我的话,乖乖地配合我完成我的作业,并且得到一个高分。“活动目标”没有完成,这代表我失败了。而我不能失败。这代表我不是一个好老师。(对事情的信念)
事实是,在那个当下,孩子们在特别兴奋,他们希望表达。我确实失败了,我真的不能失败吗?我当然可以。
“不能失败,失败代表我不是一个好学生”这是是小时候家长和老师给的信念。
而现在,我接纳我的无能为力。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人,不是神,我无法控制孩子们在特别兴奋的情况下,释放天性。而且这并不代表我不是一个好老师。孩子们参加我的活动依然开心,他们依然愿意信任我。(共情自己)
共情自己,就是我们接纳并理解自己会恐惧、会害怕、会失落。也就是我们上篇文章中提到的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
而后,我们才能共情孩子。我们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真实地感受他的感受。
/延伸阅读/
如何发展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
1、允许孩子感受、体会自己的情绪
2、家长感知孩子的情绪,并为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
比如还是两岁孩子玩具被抢走,哭闹的例子。
当孩子玩具被抢走的时候,我们允许孩子感受自己的玩具被抢走的那种难过委屈和害怕无措。去感知孩子的情绪,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当我们的财产被别人抢了去,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然后(根据孩子实际的情况)为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妈妈知道,玩具被抢走了,好难过(好委屈、有点儿害怕),你不知道怎么办了对吗?如果你还想哭一会儿,妈妈等你。如果你想.......”
这个时候的感知和共情才是真实的,你不是急于把孩子从情绪中拉出来。而是真的理解他的感受,并给他自己感受、认识和整合的机会,并辅以他需要的帮助。
3、家长感知自己的情绪,并和孩子表达
当家长感到生气、高兴等不同情绪反映的时候,要直接告诉孩子,并告诉他们原因。家长总试图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隐藏好,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这些情绪最终会以错误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到孩子情绪的表达,所以我们最好坦诚地与孩子谈论情绪。这也有利于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的发展。
【歪歪兔情智乐园】1-2岁中有一个关键期就是关于孩子“情绪感知”发展的。
绘本是“兔头异形”的设计,非常可爱,会给孩子天然的亲近感。孩子抱着书,就像和一个小伙伴聊天、游戏。
故事中展现的是最与孩子生活贴近的故事,以及孩子最真实的感受。比如歪歪兔嘟起小嘴,甚至心里就像着火了,要爆发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歪歪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糖果,这种感受叫做生气。歪歪兔眼睛弯弯,手舞足蹈,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妈妈跟好朋友一起和歪歪兔庆祝生日、吃好吃的蛋糕,这种感受叫做开心~歪歪兔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外面电闪雷鸣吓到了歪歪兔,这种感受叫做恐惧......
孩子通过体会这种情景中自己的情绪感受,观察歪歪兔的表情和动作,去知道这种感受是什么情绪?也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了标签”。
在育儿老师的课程中,也会具体引导家长如何使用歪歪兔的教材内容,帮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认识自己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很多人在看文章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道理我都懂,可是一遇到事情,我就懵了”。所以歪歪兔的专属育儿老师会耐心地跟大家根据具体事例分析孩子的心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特点,也帮助一些家长“去掉自己感情上的老茧”,让家长和孩子更贴近,真正达到发展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
而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错过这个年龄阶段了,也千万别忽视这个能力的发展。也许,育儿老师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