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老师作为原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在中央部委中农业相关部门中工作过,他多次提及在苏联解体时曾云游东欧各国,在中国、印度等国家有丰富的底层调研经历,并组织指导他的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振兴三农的实践,整体可以看出温老师属于实践派的学者,而非只是居庙堂之高。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很多言论观点才能更多地从底层人民的角度出发。他及他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次主要从其提出的成本转嫁论出发,参考多位学者的思想(不一一列举),落归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资本下乡问题,谈谈粗浅理解。
温老师及其团队提出的成本转嫁论
在大航海殖民时代,欧洲不断向世界各地开展殖民活动,转移过剩低端人口,侵占当地各种资源,如美洲、澳洲、非洲等。我们现在看到欧洲人口不多,但是他们的后代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如果都加起来是不少的,这个时候的成本转嫁发生在不同大洲地域之间,表现的很残忍血腥。
到了近代,特别是一、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随着欧洲各国实力减弱,殖民成本越来越高,就开始进入了第二种转嫁方式,即在产业资本阶段,以西方各国频繁在发展中国家建厂为标志,将低端生产及其附加的环境破坏、劳工冲突,转嫁至当地,而他们自己获取收益、增值最高的部分。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随着金融资本的崛起,金融的高流动性、快速、巨额获利,使得它能够快速异化于实体产业,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集团,控制美元,形成霸权,进一步超脱于产业资本,而只获取各类金融收益(金融及其衍生品此处不详细阐述),将产业也彻底转嫁至当地。因此美国等西方各国现阶段对其他国家的核心需求之一就是放开资本管制,放任资本任意流动,基于此他们才能到处收割。
总结以上,抛开制度差异,我们国内很多人羡慕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及生活状态,但他们得到的这些都是以对其他国家的成本转嫁,说的直白就是剥削,才能获得的,这其中是带着血的。
转回到中国来说
新中国于1949年建国,其想要发展无论是从主观意愿还是从所处发展时代来说,都难以向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行成本转嫁,但要发展总是有人要牺牲要承担代价的。温铁军教授及其团队分析中国自建国以来遇到的八次经济危机,从经济学角度对知青上山下乡、农民合作社、包干到户等种种国家决策进行了分析,结果就是农民、农村大量承担了国家发展的代价,为国家发展一次次拖了底,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譬如城市经济不好,解决不了就业,就搞上山下乡,从农民口里扒粮食;要发展国家工业,就搞合作社,降低分散小农的交易成本,获得农业劳动力剩余,来贴补工业 。
因此,三农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农业、农村不是西方式的农场主模式,而是中国传统的小农模式,其实核心优势其实一是生活成本低,二是风险分散 ,可以有效避免在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形成城市贫民窟,陷入城市化陷阱。
具体实践来说
中国历来重视农村建设,将三农问题作为专题研究讨论,已进行数以万亿计的投资,形成了庞大的固定资产。温铁军教授及其团队一直在探索农村的合理发展模式,而资本对下乡也跃跃欲试,笔者认为推动三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选择更加合理的模式,但是有一点核心是应该坚持的就是保留现有的小农模式不被改变,无论发展成果如何,至少为每户农民留足后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这其中最应该警惕的就是资本打着各种名义下乡对农村进行无序收割,断了农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