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源自《论语》,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作为学生来说,谁都希望自己学的又快又好,但是,客观来说,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一个学校里,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特别高或特别低的都是极少的,但是,在接受能力方面,却是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接受能力强的自然就学的快,接受能力弱的自然就自然就学的慢些了,学校里的好与和差就是以此为准了,然而,这所谓的好与差是不科学的,个体之间有差异是很正常的,有的人适应快节奏,有的人适应慢节奏,这是不存在好与差之分的,况且,学习速度的快慢并不能决定将来的成就,能否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能否发挥自己的天赋,能否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能否掌握正确的方法,能否坚持不懈,能否坚定不移,这些都很重要。所以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不必洋洋自得,接受能力弱,学习速度慢的,也不必垂头丧气,只是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而已,不能代表将来的成就。但是,不分快慢,把所有人都统一在相同的时间段完成相同的学业,对于快节奏和慢节奏的人都不是好事,对于快节奏的人来说,会觉得慢吞吞的,很不过瘾。而对于慢节奏的人来说,拼死拼活的还赶不上,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在教师方面来说,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但是,在当前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要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班的学生少则三四十个,多则五六十个,让教师们对每个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那就是强人所难嘛,教师们就算不吃不喝,夜以继日,那也无法做到的。
那么,在现有的教育框架之中,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
第一,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所有的学生不分快慢,混编在一起学习,就像快中慢三种马在一起拉车,快马想快但快不了,只好跟中马保持一样的速度,慢马想慢点也慢不了,被快马和中马拖着往前跑,其实已经累的不行了,恨不得瘫在地上让他们拖吧,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舒服,快马嫌慢,慢马嫌快,都不能发挥自己的特点优势。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弹性分班,以初中为例,分为快中慢三个班,快班可以两年就毕业,中班还是三年毕业,慢班可以四年毕业,这样每个班的学习进度都不同,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速度。入学时,可以根据小学老师的建议,学生家长与学生的自我感受或者分班考试来确定入什么班,每个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在学期末申请调班,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提出调班建议,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里必须要让学生及家长们理解的是,上慢班不代表笨,只是学习速度的快慢不同而已,这类学生记忆速度比较慢,但往往记住了就不会忘记;动作比较慢,但正确率相对高,学的更扎实。同时,这些“慢孩子”还有一个优点——在认知上比较沉稳,他们需审查全部的条件,并在作出选择反应前仔细考虑每项选择,因而考虑问题比较全面。而历史上因这样的表现被老师定义为差生的很多,而最终这些所谓的差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照样可以取得不菲的成就。
第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分在哪个班,跟哪个老师学习,都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学生无法自主选择,但是,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风格也有不同的需求,学生是否适应老师的方式方法和教学风格,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主选择,不喜欢听,甚至听不懂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情况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开学之初就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老师,合适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让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学习更有动力。这里可以让每个老师都录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学校网站上观看了解,以此作出选择。然后每个期末也可以申请调班。这样做对教师来说,也有个促进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对学生来说,能够跟自己喜欢的老师学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学习也就会更有动力了。
初步考虑,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是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