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18

心即理,就是良知,致良知就是让心得 其所宜。这个宜可以理解为适宜,合适,也可以理解为舒适。致良知就是让心觉得适宜,舒适。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良知,他的所见及所为都由良知的生发而自然流露发生的。顺应了良知也就是顺应了天理,心自然就会觉得舒适适宜。君子应酬万变,当行就行,当止就止,当生就生,当时就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良知以求良心得到满足而已。凡是企图干自己力量不够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达的事,都不算是致良知。致良知是顺应着良知产生当下的意即做出的行为,而不是强求自己达到好的标准,哪怕自己并没有那个资质。如果我存养了我的本心,确立了我自己的良知,而人情机诈无穷,不用怀疑来对待它就往往被人情所欺;用警觉来对待它,又会堕入“逆诈”和“臆不信”。当我们面对这种境地有时也会困惑,到底该如何去做呢。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君子求学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他们从不考虑别人会欺骗自己,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而已;从不考虑别人相不相信自己,永远坚信自己的良知而已;从不寻求预先警觉别人的欺诈与不守信用,永远努力地自我察觉自己的良知。所以,他们不欺骗自己,良知就不虚伪而真诚,真诚就光明了。他们自信,良知就没有迷惑而光明,光明就真诚了。光明和真诚相互促进,所以良知永远知觉、永远光明。良知永远知觉、永远光明,心就如同明镜高悬,事物临现时自然不能隐遁其 美丑了。不自欺就真诚,就不能容忍外人的欺骗,即使有欺骗也能察觉到。自信而光明,就不能容忍外人的不守信用,即使有不守信用,也能察觉到。不用担心别人的做法,君子求学是为了修养自己。要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存养自己的本心,永远坚持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永远相信自己的良知,永远努力觉察自己的良知。就能让自己的心真诚光明犹如明镜,明镜能映照万物,使之真实呈现,无法隐遁。心如明镜,则不用担心外人的机诈,因为你都能有所觉知。求学是修养自身,这是自己的事情,无关于外物。无论外物发生如何的变化,坚守自己的初心即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