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为一个60后,我是在青春岁月才接触到这样一个语句的,该是在1984年的“读书热”中,特别是在那时的“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活动中。从小学到中学,是少有这样的“励志教育”的,只有对“伟大领袖”的“万寿无疆”,谁敢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而今时代,讲各方面的“成功”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经典话语”了,是“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前提。但是,站在什么样的或哪些巨人的肩膀上,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是相对较少的“说法”,但也有一个“定律”,就是读经典著作。只要把经典著作读到家了,真正成为自己内在的素质能力了,也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应该说,这是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实在论。依此看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是一个“经常性”“普遍性”的作为了,并不怎么神奇或特别,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长知识、增本领,都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生产知识的“前人”,不都是“巨人”吗?比如学物理,力学上不就是“站在牛顿的肩膀上”?关键是,我们“站得怎么样”?
读大学,若是从最为本质上看,该是典型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还是一问:站得怎么样?——先爬上“巨人肩膀”了没有?再是从“巨人肩膀”上站起来了没有?
要害是,是否忘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了?——可谓最具根本性的学习座右铭。
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在这个五月之前的三、四月份,是实践并完成了一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站在“孙正聿哲学”的“肩膀上”——通过《哲学修养十五讲》。孙正聿哲学是站在马克思哲学肩膀上的。感觉怎么样呢?感觉真好!确实是“站得高,看得远了”!
所以,我再次开启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征程了——读邓晓芒哲学。而且,已经“站在其《哲学起步》的肩膀上了”。邓晓芒哲学是站在康德-黑格尔哲学肩膀上的。倘若我把邓晓芒先生的《康德哲学讲演录》《黑格尔哲学讲演录》攻读完成,不就是“间接性”地“站在了康德-黑格尔的肩膀上”?之后,再读其原著,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就更加真实地存在了。
换个角度说,“孙正聿哲学”“邓晓芒哲学”本身是“当代哲学巨人的肩膀”,自己努把力,是完全可以“站上去的”,但同时,他们不又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的“阶梯”吗?
我写作此篇文字,不是为了“自吹自擂”,而是“劝学”青年学子、青年才俊,不要忘记:人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是现实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也是现实地可以作为的。以历史发展观而言,这就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