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那么居高临下,有的人总是以学问家的姿态教育别人该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或者以痛心疾首状来告诫后学甚至同辈中人,一定要多读书呀。
这个说法当然不错,书是一定要读的。
关于读书的问题,我的态度一向是,不能过分夸大读书励志功能和“疗效”,也不能过分排斥读书的其他功能,比如有的人读书就是为了消磨时光,用打麻将的方式来消磨好像没人说什么,人家用读书的方式来消磨,你也别太义愤填膺。有的人对读书那么热衷,标榜自己是个好青年以外,无非是把读书当成人生的成功密方,这样的读书动机和他的人生一样不够纯洁。
既然读书了,就怎么也不要忘了先人们曾经指出,有的人虽然读的是圣贤书,做的却是缺德事,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有诗为证,仗义多为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更有名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看你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为了干什么。读书人读书,比如大学教授和作家学者,他的职业就是读书,其他人读书,那就情况完全不同了。读书人读自己的专业的书的时候,那是工作,读书人拿起一本金庸的小说来看,那么,他可能就是在消遣,在享受人生和文学之美。除非他的专业就是研究金庸。
书要读,但是读书显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懂得其中滋味,也就足以做人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书少,是自己读书少,书能“有用”的只是工具书,其他的书读了如果为了现学现用,也一定用不好,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也有书呆子和抑郁症,多少人被书所累所误,点灯熬油,不如去做一场春游,挽起身边人,一起去看湖光山色。
阅读的方式也应该宽容,读纸媒以前人们是读竹简的,历史不能倒退,守住纸媒是没有意义的害羞抵抗,内容为王,文字在纸媒上,在竹子上,在电脑屏幕上,在手机上,实际没区别。批评手机阅读是碎片化阅读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在手机阅读抢占传统阅读方式之前,人们也是在进行所谓的碎片化阅读的,那时候街头上小报(不论是报摊还是人们手里拿着的)之多,大家应该都还没有忘记,除了小报儿,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文摘杂志。在车站等各种公共场合,人们手里拿着的纸媒体晃动,一点不比现在的手机屏幕光亮少。就连恋爱中的男女,也要把青春杂志作为有效的武器,进入热恋的男女,互相分享读物或者鸡汤文,朦胧中尚未捅破窗纸的男女,互相借阅图书,夹带信件,传递情意。
既然说是开卷就有益,为什么不能碎片化呢?读书卡片是不是碎片化,名言警句是不是碎片化,零星时间背诵一首一首的唐诗是不碎片化?全唐诗好多卷呢,也只能用所谓碎片化的时间和方式去阅读和背诵。况且,什么是碎片化,用手机看资本论不是碎片化,用纸媒看故事会连碎片化都谈不上,人怎么能被工具所左右呢。
读书是权利而不是义务。那些较早期出来打工的民工,蛇皮袋里也都是存着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者琼瑶的言情小说,还有冒名金庸的书,在一列火车上看去,每节车厢里都有这类的书,无论是社会地位的高低,还是工作工种的不同,人们都是渴望读书的,也有权利读书,因为大家都是人,不想求知,也想求爱。不要以为自己书读的多就一定高尚,不要说太悬乎的话想吓退那些劳动人民,你读了自以为深奥高尚的书,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和情感交流,那些读了故事会和武侠小说的民工其实一样通过这些读物能获取。因为他们是和你一样的人。
就算他们连故事会也没有读,他能看天地悠悠,看日出日落,他们善良,他们友爱,他们是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