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曾在一个教育论坛上遇见简尼尔森的女儿玛莉。她作为发言嘉宾说:“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觉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根据我的教养经验以及我所掌握的原理,我也认同这个说法。”
有人说你这样讲也太夸张了,管孩子哪有不生气的,生气和痛苦是两回事。有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已经成为了特大特别大的一块心病,觉得太气了,太没招了。比如,孩子不守时,喜欢吃零食,写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跟父母对着干,打游戏上瘾......每一件事都让父母觉得没法解决,无比痛苦,那么只能说明父母的方法一定错了。
我们今天来学习简.尼尔森非常经典的著作《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英文名书名直译为“积极的纪律”,要让纪律性的环境带来积极的作用。整本书贯穿一种态度,和善而坚定,或者叫温柔而坚定,或者是温柔但有边界。指父母让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并且孩子跟着父母能够学费生存的技能,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法。
简.尼尔森是七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或者外祖母,还有两个孩子的曾祖母,她有着非常丰富的育儿经验。
《正面管家》以阿尔弗雷特.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书中提出了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孩子觉得这事儿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大家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的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人的情绪,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的能力强:善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政治的态度,来对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释义的价格观来平谷局面。
这七个方面将会为一个孩子的一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严厉和骄纵之路走不通
父母跟孩子互动,大致分三条路。
有一条路叫做“严厉”。有一次,我在公开场合看到一位妈妈训斥自己的孩子,态度非常严厉。我并不觉得这位妈妈没有修养,她是为了让孩子安静,不要去打扰别人,才发脾气,但是她的态度真的让我觉得冷若冰霜。她非常严肃的把孩子叫到面前面说:“我给你怎么说的,有记性没出去!”
我丝毫不怀疑妈妈爱孩子,但是妈妈训这个孩子时的态度就是严厉。小男孩儿听后根本就没有改,他嘻嘻一笑,又到别的地方去闹了。
被严厉的方式控制的孩子,其后会有很多种反叛的方法。有四种表现在叫四个R,是英文字母R开头的四个词。
愤怒:孩子心中有恨,现在他小,没办法,长大了就可以表现出来。
报复:一有机会就想闹的更厉害。
反叛:他会把错误的事情做的更多。
退缩:要么悄悄做,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要么自卑的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扪心自问,如果因为自己的某种行为而被揍过那么多次,你这一行为到底改了没有?你是不会。是不是变得更狡猾了?只想每次不被父母发现而已。
严厉的方法带来的这四个问题是明显能看到的,深层问题则是责任感缺失,自律性差。一个人的自律性是来自他的自尊水平的,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大幅降低了孩子的自尊水平。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打游戏,就把手机锁在抽屉里。
还有人拿手机来做奖励,孩子做了一件事,就被奖励玩手机15分钟。孩子的自尊水平在不断的下降,孩子们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任何主宰能力的人,要么取悦父母,要么跟父母闹,到最后才能得到许可。
我见过很多父母足够幸运,一路使用连打带骂,监督,惩罚,诱惑等手段,把这孩子哄的上了大学,上大学以后,孩子在大学里才可以放开了打游戏,做出更加糟糕的事情。所以,严厉时肯定行不通的。
第二条路叫作“娇纵”。娇纵就是父母说:“随孩子的天性吧,一切都没关系。”我见过很多父母以天性教育为借口,当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揍了,就说不要管孩子的事,但是别的孩子把他的孩子揍了,那就不行。我在博物馆里,看到有的孩子吵翻天,拿脚去踢博物馆的文物,父母还说天性教育,不去管他。
骄纵的方式会使得孩子没有自信,看起来这个孩子非常开心,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实际上,他们内心没有自信,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边界在哪儿。
他只是觉得好像这一切父母都能够包容,到最后,这个孩子反倒会有成瘾性人格,因为父母给他的指导不够多。
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一句非常棒的话,是德雷克的解释:“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阿黛尔两岁的时候,家里出生的一个小宝宝,妈妈给了小宝宝很多关注。
阿黛尔解读为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自己,所以,他想夺回妈妈的爱,于是他的办法就是自己表现的像个小宝宝,让好让妈妈也照顾自己。他爱哭,需要奶瓶,用小宝宝的方式争夺爱......所以,如果父母不能够跟孩子把这件事说清楚,孩子对父母的解读就是错误的。
我常常把父母比喻成孩子的导游,而非主人。也就是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他根本不知道一切是为了什么。父母要给他解释这样做的好处,并告知他边界在哪里。
学习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第三条路叫“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起,并以此为基石。简·尼尔森认为判断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有四个标准,
一,是否做到了和善而坚定。
二,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一个婴儿哭了起来,有人支着说不要抱,越抱她哭的越厉害。其实完全外行的说法,孩子的哭闹时候是在寻求归属感,他在寻求有人爱。如果父母根本不管他,他会特别焦虑。这种焦虑有可能在他结婚以后释放,导致婚姻生活中出现大量争吵。
三,是否长期有效?
父母对孩子冷冷的说话,或者非常凶的大喊大叫,有时候让整间屋子的人都害怕。
父母觉得只有这么严厉才会有效,这个有效就是短短五分钟之内,父母要考虑长期有效,就在这个行为能活在为十年或者15年,他长大了还有作用。
4.能否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
符合四个特征才是一个有效的教养方法。 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
孩子跟父母顶嘴,还是发飙了,有的父母会很生气,把孩子拉到一边,狠狠地批评一番,这叫做“严厉”,有的父母说,随他去吧,就变成了放纵。
和善而坚定的表现,是父母转身先离开,这表示父母此次不能够要求孩子要尊重自己,但是最起码可以自己尊重自己。当感受不到孩子对自己的尊重了,就冷静一下。
这个过程是让父母冷静。一个人在情绪激动时,处理问题没法做到和善而坚定。
父母调整完心态以后过来说,宝贝,我很抱歉,你刚才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这是告知孩子,我不能够接受你的这种做法,虽然我爱你。
接下来要说:“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的时候,你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到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你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办法上。”
当你能够表现出平和的态度,用建设性的方法跟孩子来解决问题,是孩子很快也会学会这样的方式。
在制定规矩的过程中,一定要邀请孩子加入进来,我家就是如此,嘟嘟喜欢玩一个电子游戏,玩了两三年,有一天他删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已经玩了这么多年,想换一个新游戏。我问他原来的游戏里还有什么积分,他说没关系。
这让我很欣慰,有人会因为丢了一个游戏里的道具特别抓狂。我还听过一个人的所有装备丢了以后竟然自杀的极端案例。嘟嘟能够平静的删掉游戏,内心也不会过于难过,因为他心中有确定的爱。他知道父母深深的爱着他,所以不会对外在的某个游戏或者装备那么在意。
我和嘟嘟讨论如何玩一个新的游戏时候我建议他一天玩半个小时,他说那不行,然后给我商量,提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他真的能遵守他的提议因为孩子有自尊心,他的自尊水平高,他就会有自律能力。当你邀请孩子一起制定规矩,再加上你有一个平稳的态度,你就温柔而坚定。
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正面管教中,至尊是一个基本概念。
父母肯定孩子的时候,是培养孩子自尊非常重要的时机。很多父母肯定还只是说:“宝贝做的很好,爸爸很高兴。你看这几件事都做对了,你还不错......”这种话都不是帮孩子提高自尊水平的话,而是让孩子觉得他依附于大人。
真正的自尊是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父母可以说:“你今天能帮我做这件事,我的内心非常感激,因为你所做的事情就叫做关心。我能够感受到你对爸爸的爱。”这才是能够调动孩子对自己所做的行为那种价值感的感受。
我们还要注意到赢得孩子和赢了孩子是不同的,很多父母做事就是为了赢了孩子。比如,很多父母在做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坐在后边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节奏做作业。
当父母总是期望在各个角度赢了孩子,甚至到孩子长大以后要嫁给谁,要做什么工作,要不要出国也是家长说了算。父母跟孩子在作斗争的时候,父母赢,孩子就一定会输。父母习惯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习惯做一个输家。
赢得孩子时让孩子知道父母跟他之间是爱的关系,有任何事情都可以问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尊重自己父母的意见,这才叫“赢得”。
赢得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以同理心去倾听。当孩子表现出错误的习惯的是父母,如果能够说出下面这样的话,我觉得孩子会觉得特别暖心。
有一次,嘟嘟在家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一个他妈妈很喜欢的茶杯。嘟嘟当时都快哭了,觉得闯了祸。我们的表现就是告诉他:“这件事还真的挺难过的,因为我们真的很喜欢这杯子,真是可惜。”先让他知道自己做做的这件事,有一个错误的后果。再告诉他:“没关系,没有伤到人是最重要的,我帮你收拾玻璃渣,要小心。”
我还告诉他:“爸爸小时候也打碎过东西,打碎了东西以后,就觉得特别害怕。但是,我们从这件事学会了什么?”
嘟嘟说:“学费小心一点儿。”
我问:“有哪些方法能够小心?”
他说:“我可以去没有杯子的地方玩。”
我说:“好的,这里是客厅,这是陈列着很多东西的地方。”
嘟嘟说:“我以后不在屋子里玩球了。”
从那以后,他很少在打碎东西。我们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谴责的机会。
有的家里,孩子一犯错,老爸老妈就出来说:“当初跟你怎么说的。跟你说过多少次,你还是不长记性......”
这样做就是跟孩子发清界限,很多父母急于批评孩子,核心的原因是不不想给孩子共同承担这个结果。父母觉得自己没错,自己教也教过了,所以说过了。
但事实上,父母应该和孩子共同来承担这个错误的结果。因为孩子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你培养的,你是他的监护人。
急于划清界限,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比如,童年的时候,一个人整天被父母谴责。杯子碎了,第一个念头就是有人要被骂了,那么,最好不是我。所以父母有时候是没长大的孩子,是因为打碎一个杯子害怕的小孩儿。他们把恐惧的心情变成了愤怒,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让孩子背锅,让孩子觉得特别有负罪感。但是,孩子并没有从这件事中学会什么,他唯一学会的就是别惹父母,惹了就会挨骂。
嘟嘟两三岁的时候,我就会教他一个词,叫:“吃一堑,长一智”,我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做了一件错事后,一定会学会一样技能。有时候,他在家里做了错事,就会总结说“吃一堑,长一智,。”
我觉得在家里,就算是孩子犯了错,也是非常美好的互动。有一次,嘟嘟考试回来,数学考了73分,他很兴奋,他没见过自己成绩那么低,。我问他,怎么会突然成绩低这么多呢?他说背后印了题,没看见。
我说:“你学会了什么。”他说这次学会以后要把整个卷子先看一遍,他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
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
么,他唯一学会的就是别惹父母,惹了就会挨骂。
嘟嘟两三岁的时候,我就会教他一个词,叫:“吃一堑,长一智”,我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做了一件错事后,一定会学会一样技能。有时候,他在家里做了错事,就会总结说“吃一堑,长一智,。”
我觉得在家里,就算是孩子犯了错,也是非常美好的互动。有一次,嘟嘟考试回来,数学考了73分,他很兴奋,他没见过自己成绩那么低,。我问他,怎么会突然成绩低这么多呢?他说背后印了题,没看见。
我说:“你学会了什么。”他说这次学会以后要把整个卷子先看一遍,他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
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我们要在教育中学会道歉,父母要学会道歉。
书中有3R原则:
1.承认。父母承认自己犯了错。
2.和好。父母说:“我向你道歉。”
3.解决。父母和孩子一起找办法弥补错误。
简.尼尔森的女儿玛莉,有一天跟妈妈吵架了。吵架之后,妈妈非常生气,说:“你就是一个被宠坏的调皮鬼。”
女儿知道妈妈的理论,说:“你可不要待会来找我道歉。”
简·尼尔森说:“我肯定不会。”
我们学了很多理论,即使是理论的创始人,犯错也难免。
玛莉摔门回到屋子里去了,简.尼尔森过了一会儿便冷静下来,她毕竟是有修养的人,他完全理解理论,。冷静了以后,他去给女儿道歉,门一推开,他发现玛莉坐在屋子里,拿着一本《正面管教》,在上面写“骗子”,
因为女儿是正面管教的方法带大的孩子,所以她的修复能力比较强,情商比较高。三五分钟后,女儿消了气,就过来拥抱她的妈妈了。
任何一个家长,即使你的方法是对的,你是爱孩子的,也难免会犯错。你要用你的道歉,帮助孩子学会道歉。当孩子也学会了道歉后,在家庭互动中就会出现修复的机会。
阿德勒有一个“14天治愈计划”的方案。
有一个人得了抑郁症,跑来找阿德勒。阿德勒说:“14天,我就能帮你治好你的抑郁症。”
阿德勒让她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就是咱们中国人讲的“日行一善”。如果做了14天抑郁症就好了。
这个人反对的理由是:“凭啥我为别人做,而不是别人为我做?”
阿德勒打趣说:“那14天不够,你得21天。” 事实上,你真的为别人做一些事(比如你开车拐弯的时候,有个人要过马路,你能够踩住刹车,没有按喇叭催促他,示意那个人过马路的先过),你就会很愉快,心情会很好,因为你的自我认同度提高了。
又如在地铁上让座。有测试显示:让一些人在地铁上不让做,还有一些人让座,结果发现让了座着人,比不让做了人觉得更轻松。不让的做的人下了车以后觉得会很累,因为他没有社会价值感。
我们要了解信心的概念。行为失当的孩子是因为丧失了信心,感受不到归属感,也感受不到自己独特的价值。
不良行为有四类:
一,寻求过度关注
我接触过一个朋友的孩子,他过于需要妈妈盯着他,只要妈妈不盯着他,他就哭。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敏感,妈妈只要一动一走,他就会大哭。
二,寻求权力
典型的方式就是家中发生了权力争夺。如果家长把前期工作做好,就不容易出现权力争夺。
在我家,很多朋友都说嘟嘟很听我的,很多时候我只需要一句话,一个微笑,或者冲他示意一下,他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就按照我说的、我的提议去做。
因为在我家,我们都知道谁说了算。父母是监护人,父母的决定肯定是要执行的,这没有疑义,。那么,能不能够尊重孩子的意见。当然可以,我们的决策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之上,我们会给他讨论,问他的意见。
一旦父母做了决定,孩子就不会轻易挑战的。因为孩子充分相信父母,三岁以前打下来的基础,后期就会很少出现权力争夺。
三,报复
比如,乱发钱,破坏家里的东西,故意搞的家人没法睡觉。孩子有很多种方法来让父母觉得不舒服。
四,自暴自弃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无力,不愿意努力,也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交朋友,父母骂他也不还嘴。
这四种行为听起来并不陌生,因为成年人身上也会出现。
识别不良行为有从内到外两种方式。
从内寻找的方式是,大人关注自身的感受。当家长感受到孩子让人有恼怒,着急,内疚或者烦恼等感觉时,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如果家长感谢到被威胁,速度,挑战,被激怒,或者有时候被打败了,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权力,如果家长感受到伤害,感受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是憎恶,孩子的目的有可能是报复。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个抽烟的小孩儿,最后选择的办法就是放一把火把整个学校烧掉,这是极端的报复。如果家长感到绝望无助,那么孩子有可能是自暴自弃。
由外而内的方式是,观察孩子的行为,从孩子身上寻找线索。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停下来,孩子的反应是停下来一会,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还有可能就是寻求过度关注。
如果你要求孩子停止,他还继续他的不良行为,并且对你的要求言语顶撞,消极抵抗,这可能是他在寻求权利。
如果孩子一写破坏性的行为,还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那么这常常被升级为孩子对你的报复。
如果孩子很消极,希望你快点儿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比如他会在班上成为一个很放任的人,成为班上经常闹笑话的人。有的孩子在班上总是出洋相,这其实就是自暴自弃的一种表现。
出现以上四种行为,最基础的解决方法,是你要跟孩子建立感情,要对他表达出你对他的欣赏,要更多的关注他的优点,并且表扬他,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对他有无条件的爱。
一,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你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些确定的任务,当去关注那个任务时,他就会有成就感,经常拥抱她,创造一些特别时光,比如约定好一个亲子时光,不被任何人打扰。
书中有位妈妈,在陪她三岁女儿想走特别的时光,如果电话响了,这位妈妈就会接起电话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和你通话,这是我和萝莉的特别时光。”孩子听到后,感觉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学会营造特别的时光后,孩子就根本不需要天天引起你的关注。
我随时可以从嘟嘟身边走开,我去出差,嘟嘟都跟我告别,我去工作的时候,他不会来打扰我,他不需要通过不断的打扰我的工作来引起我的关注,他心中很确定的知道,爸爸是非常关注他的。
我跟嘟嘟都可以完全相安无事的在一起,我看我的书、画导图,他写作业。有时候,他写完作业还说:“爸爸你的导图发的真棒!”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会意一笑,约定一些暗号。比如,我跟嘟嘟约定吹一个曲调的口号就是要见面。口号响起,他一定“蹬蹬蹬”的跑过来。独特暗号会让孩子感觉到亲密感。还有父母约定做某一个动作代表“我爱你”。
书中有还有一条建议,就是避免特别服侍。如果一个孩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伺候,孩子做任何细节,家长都满足的话,孩子就会过度的索取,。她就会不停地要,因为这是永无止境的。
如果他寻求过度关注,你可以不说只做。就是你不要忽略他,而是忽略那那个引起你过度关注的行为,带他进行下一步该做的事。比如,他应该去洗脸,刷牙,但是他闹他不去,你给他挠挠咯吱窝,他乐一下,你把他推到洗漱台那儿去,带他去就好。不用把这件事放大,不用跟他一直讲道理。
2.而对于寻求权力的孩子,有效的一招就是退出。权力的争夺代表着权威感的丧失,代表这个家里没有人说了算,大家只能够争。
家长退出,先冷静,等情绪平稳的时候再来解决问题。
要确定你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规定孩子的行为。如果你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话,要说出来。比如,今天不整理厨房的话,就无法做饭。
如果你确定了这么一个行为,你就要把这个行为告诉他,并且大家都要执行,要让孩子跟你一起来面对。如果不能够达成一致的话,就会形成自然的后果。
在正面管教中,一定要分清楚逻辑后果的自然后后果。
简·尼尔森提到了自己的一个经验。她很多年都在提倡逻辑后果,但令人沮丧的是,不少父母和老师跟它提供了逻辑后果的案例看起来更像是惩罚。很多人会拿孩子的正确行为来交换一些东西,这是非常糟糕的行为。
比如,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父母就取消说好的旅游。这听起来是一个逻辑结果,但实际上是一种惩罚。这会破坏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觉得你跟她之间并不是爱,而是索取、要求或者交换的关系。
简·尼尔森提出了自然后果,自然后果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比如,不吃饭,肯定没饭吃,提醒孩子要带便当,孩子孩子忘了,忘了就自己想办法。这都属于自然后果。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他们的原则和底线。
还有一招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通常,孩子们是很有创意的,可以邀请孩子把底线都列出来,大家共同商议。
还要经常对孩子表达爱的关怀。因为寻求权力的孩子,往往是觉得父母不爱他,爱是一种缺失。
3.当孩子出现报复的手段时,书中的建议是不还击。
如果孩子发破你的沙发,你把他的书包撕烂,都是你买的,何必报复呢?
我记得中学的时候我们爱踢毽子,我们班上一个孩子不听话。他就把教室里鸡毛毯子上的毛,一会儿拔一根,拿去做毽子。
老师很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鸡毛毯子撕碎了。老师抓狂了,整个教室里飘到全是鸡毛。
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残忍,老师的心里多么痛苦,他是拿这帮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我们还把老师撕下来的鸡毛全拿回家做毽子,觉得很开心,这节课也不用上了。
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冲突时,父母不要跟孩子计较,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你可以撤出,还可以反映情感,说:“你刚刚这样做代表了你内心很痛苦,我知道你觉得自己受到了忽略,所以你才会这样做这样的事。”当家长能够准确的反映孩子的情感时,他的报复行为就会减少。然后,家长再邀请孩子一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5.对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我们需要学会时间来训练他。比如,教他先做一些简单的任务,他完成一点,就给他足够的奖励和肯定。别在肯定他以后提出更高的要求,防止给孩子带来很强的挫败感。父母肯定孩子的这些小成功,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优点。
有趣、有效的管教工具
《正面管教》里有不少非常独特的工具,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工具,叫“积极的暂停”。
积极的暂停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惩罚,不是对孩子说“闭嘴、站着别动”,而是说一起寻找一种方法,找到一个空间,让大家冷静下来。
比如在家里,大家闹僵了,生气了,开始全力争夺了,报复了,这时候要喊暂停。
积极的暂停有一些原则是需要学习的,不只在家庭环境,在学校里也十分有效。
第一要发时间训练,要告诉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有一种方法叫“积极的暂停”,这是为了让我们快速地从不良的生气状态中恢复过来,这是需要训练的。
第二是让孩子们布置自己的暂停区。有的孩子非不止一棵棕榈树,生气了就去棕榈树下得一会儿,有的孩子非把暂停区布置成玩具,布置成书,。
我还见过一个特别好的案例:一个青春期的男孩,经常在班上暴躁,发火,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老师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说:“我理解你刚刚真的很生气,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愤怒是发自内心的,咱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别把其他同学吓到了。”
后来,老师和男孩儿商量的方法是,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男孩儿就主动地到教室外面去走一圈。一开始,男孩儿往教室外面走的频率特别高。过一小会儿,他就冲到教室外面去走一圈,老师表现的很正常,看他走出去就微笑一下,等他回来的时候,老师有时候会跟他谈谈:“今天又生气啦,是吗?有什么感觉?”慢慢的男孩儿往外走的频率越来越低。往外走就是一个积极的暂停过程。
第三是大人可以事先给孩子们或者学生们商量一个好计划。
第四就是要教孩子感觉好起来后,如果问题仍然在,就要去早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做出弥补。
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叫“启发式提问”。
比如说:“你刚刚做这件事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我们怎样才算是把这件事更好的解决了?要照顾到大家的情绪。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和建议吗?”在启发式问题的这个环节,尽量少用“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词很容易让对方听的觉得在谴责。
简·尼尔森认为启发式问题的核心技巧,在于你问这个问题是发自内心想要帮助孩子开阔视野,让孩子知道有更多的选择。
另外还要有效地运用鼓励和赞美。
好的鼓励和赞美是表扬孩子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表扬他。
有个实验是,两组玩拼图的小孩儿接受表扬,其中一组接收到的是“你真聪明”,另一组是“你们真有探索精神”。
被表扬出名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更多的选择了更简单的拼图。而被表扬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更多了选择更难的拼图。
我们的一句话能够让孩子的行为产生这样完全相反的行为方式,大人说的话是如此重要,我们要更多的肯定他的动机和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肯定结果。
简单的肯定结果,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对了,不知道哪做对了,不会继续养成这个习惯。如果肯定的是过程和动机,他就会继续保持探索精神,下一件事情会做得更好。
最后,我们可以学习开一个家庭会议的大致内容。
1.家庭会议每周一次就应该就够了。
2.应该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决定,家里有一个人不同意,就要和他讨论。但是,如果他真的不同意的话,就先搁置,不做决定。三3.家庭会议应该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
4.会议不光是严肃的解决那些解决那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要讨论娱乐活动。
5.家庭会议应该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活动来结束,大家可以一块儿玩个游戏,吃爆米花,切一个蛋糕。
6.在家庭会议上,大家围坐在一张干净的桌子前,有助于专心地解决问题。
开会的时候一定要正式,要有主持人,要有会议的秘书,要有发言的顺序,要有一些秩序。这种做法会帮助孩子很容易地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会知道,讨论问题,开会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很少有家庭会开这样的会议,我家也没有定期开这个家庭会议的习惯,只是在遇到一些事的时候,大家坐下来讨论。今后,我觉得可以开起来,尤其是我们可以讨论下周玩什么,吃什么。这是特别有意思的,可以让自己的家庭氛围变得特别活跃,热情。
在《正面管教》中,简·尼尔森还提到了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式是不是破碎的家庭,只是不同的家庭。
很多人现在遇到问题,就会说因为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中生活,所以如何如何,这会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很大的压力。
单亲家庭的孩子依然可以出圣贤,把问题的归结为单亲家庭是不负责任的。单亲家庭只是父母有了不同的选择,是否存在问题取决于这个家庭的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如果父母能够正常,开心,冷静的面对,认为这只是家庭的一种形态,父母对孩子照样有爱,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孩子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但是反过来,如果父母在内心已经设定了失败,孩子才会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正面管教》的英文版1987年问世,现在依然畅销不衰。让我们一起学习用温柔而坚定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既建立自己内心的爱和安全感,同时又能够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则,让孩子依天性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