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位乞丐行乞了30多年,有一天来了一个人,告诉乞丐,你屁股下做的箱子里面有很多金子。乞丐不相信,这个箱子我已经做了30年了,有金子我会不知道。那个人说,你现在打开看看,乞丐将信将疑的打开那个跟了自己30年的箱子,打开的瞬间自己惊讶了,里面果然有金子,而自己全然不知,贫困的生活了30年。
作者就是那个让你发现自己身体里藏有金子的人,而这个财富是我们都拥有的当下的力量。第一章作者向我们叙述了几个名词:本体、开悟、意识、思维、情绪。他们是什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来理解本体和开悟,初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很抗拒,这好像是宗教的词语。多次感悟后发现,作者只是用语言描述一个状态,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是很难表达一些抽象的事情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比如2个人之间的友情、爱情、亲情,恐惧、害怕这些比较抽象的。
本体:超越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作者说,这个一个开放的概念,你无法在头脑中想象一个本体,只能感受它,本体在每一种生命形式之中,本体可以在当下感受到它,但我们心智是无法理解的
开悟:保持觉知本体的状态就是开悟,作者说开悟的状态就是真正的你,它超越了你的名字和形象,是你真正的本质。
思维:受自我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逻辑推理的能力。
情绪:情绪也是一种思维,是思维遇到身体产生的结果,思维还包括无意识的反应。
这4个词,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但你能思考他们是什么为什么有么?当我们一出生时,它们就存在,他们自然的存在,受后天的影响。
开悟的状态就是你的意识,你最原始的状态。在当下的时刻你能感受到你的生理:饥饿、情欲、疾病,能感受到你的思维:推理、想象,也能感受到思维思考的结果:判断、定义、标签等,在开悟的状态,你可能不会很愉悦,但是你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思维是阻碍你进行开悟的联系,思维会进行强迫性的思考,会创造一系列的概念,如上的定义、判断、标签、名词,同时创造一个自我认同,你是什么,来源于思考的结果。它们会阻碍你与自己和他人甚至世界的关系,思维认同将这些与自己划分开了。作者说思维认同创造的是假我。思维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它不是真正的你。
怎么样从思维中解放出来,首先意识到,思考问题的实体是谁,是你自己吗?也就是观察你的思维,当你观察你的思维,一个更深层次的意识就出现了,你能知道你是如何思考,你也能意识到你正在观察你的思维。这就是自我意识。不要去思考这个思维状态,因为一旦思考,另一个思维又会出来,另一个方法就是练习专注当下,当你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行为,思维会停止。
自我意识存在于当下、现在,而思维则靠时间存活,存在于过去和未来,当我们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时,思维是静止的。思考过去我们会产生愧疚、自豪等情绪,思考未来我们会推理当某个事情发生时我们会得到满足,也会产生焦虑,想象某个事情不可避免的发生时。所以思维会不断的重复过去,并投射未来,强迫性思考,因为没有过去和未来你是谁呢?认同你的思维就加强了这个状态,这是思维创造的你,不是真正的你。
当然并不是说抛弃掉思维,思维是大脑的工具,当你需要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时候,你得运用你的思维,同时把意识注入思维之前,在思维和静止中徘徊,在思维和意识中徘徊。这样的思维才有力量,思维如果没有意识就会变的病态,重复的思考,强迫的思考。
情绪是思维在身体中的反应,有时候你感受不到一些无意识的思维,但是情绪却是真实的,相对于思维来说,情绪的反应比思维可靠。如果你感受不到你的思维,把注意放在身体上,感受身体的能量,它发生了什么,你在抗拒或者逃避什么,观察情绪和观察思维一样,能够加强自我意识。从对思维的认同中脱离出来。
一句话总结,就是你要知道你思维思考了什么,身体有什么反应,加强自我意识,而不是丢掉自我意思,去认同你的思维思考的标签、定义,你情绪反应出来的愤怒、骄傲和喜悦。
作者也举了2个例子生动的说明了意识和思维的关系
首先是开车,当你开车的时候你是关注当下时刻的的,没有思考的,你的意识是清醒的、警惕的,看见车从对面开过来,避让,看见红灯停下。做出行为的是你的意识而不是你的思维。
然后当你面对一个糟糕的生活情境。作者把它比喻你在夜晚遭遇到一片黑色浓雾,如何走出这个浓雾,当下的时刻就是你的手电筒,它能照亮前路带你走出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