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忙乱,同事关系差,夫妻关系不和谐,孩子厌学,婆媳相处不融洽,生活到处一地鸡毛,这些问题谁看见,谁想改变,而非只是抱怨,那问题就有解。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清,看不明。我们经常看到问题的表象,却看不清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
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冲突,当每个人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自然就会衍生情绪反应,进而导致问题发生,所以一切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当你能了解自已的需求,你就能很好的照顾自已,当你能了解别人的需求,你就能很好的照顾到别人。当你能很好的看待问题,你自然也能妥善的解决问题,从而一切也就不成问题。
先来说说看待问题这件事,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些人面对问题的态度是抱怨,指责,批判,总以为是别人的不是,一切都是外界的原因导致的
2、有些人面对问题的态度是忍气吞声,但心里并不舒服
3、有些人则想看似想解决,但并没有付诸行动
4、有些人则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当一个问题发生,你是否真的想要解决,决定了这个问题最终会不会得到解决。
情形1和2中,要解决问题必需要转变看待问题的态度,最少得转到情形3中有想解决的意愿上来。当然能转到情形4,那是最理想状态了。否则问题永远会在那里,折磨着你。
情形3,是因为还没有想明白问题是否真的要解决,以及不知要如何解决。这种情况下,得先问自已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为什么那么重要?
2、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如何解决问题,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重点。要知道怎么办,就得先回到,为什么会出现。前面有提到,一切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满足各自的需求。而每个人都有对自主,能力和归属感的内在核心需求。自主是指自由,自我掌控选择的需求,能力即贡献感,归属感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你感觉不好,就先看看是不是自已这三个需求中哪个未能得到满足。 如果你察觉到对方感觉不好,就去关照下别人的这三个需求,所有的关系都是在不平衡中寻找相对的平衡。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是你的认知心态,当你知道如何平衡安置你的内心,一切就都会向美好的方向迈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向阳的心。生活、工作中,当压力出现时,你要问问自已为什么会有压力感,压力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的自主需求没有得到没足,当你化被动心态为主动时,你就能安然于当下,不会在现实与理想中纠结。下面讲一个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关于压力转换的案例:
在我家里一直以来是我和婆婆一起照顾家里,婆婆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我一方面兼顾工作的同时,也负责俩孩子一些日常起居料理,直到上个月24日婆婆去医院住院做结石手术,我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家务重任:照顾好两个儿子,每天家务日常等,面对突如其来的急性转变,压力自然也就随之而来,最大的压力来源是我没有时间为自已的精力续航,没有办法做我想做的事。因为晚上带两个宝贝入睡,晚上要醒来好几次给他们盖被子,且小宝夜里还会哭泣,自已睡眠严重受到影响,因为没有睡足够,所以我没有选择早起,也因为要兼顾这么多的家庭项目,于是停滞了自已的很多爱好,比如早起,运动,看书,写作等。而这些都是我想做,可是限于时间精力,没有办法做到。于是我开始变得有些焦虑,当我意识到自已这种不太好的状态时,我开始自我反省觉察,面对压力源,我没有在忙乱的时间里抽空去安顿好自已的心,但是还好此时我意识并觉察到了,于是我作出了思维上的调整,我通过跟自已提问,理清了所有的思绪:
1、眼前状态下,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照顾好两个儿子的起居生活,同时做到高效陪伴,而高效陪伴的前提是我先照顾好了我自已,照顾自已最好的方式是每天能有最少2-3小时的自由留白时间
2、面对不能做到的事情,我有办法控制吗?
没有办法,把要做的事情而现阶段因为变故没有办法做到的往后推迟调整,同时接纳这一切。
3、在目前状态下,我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中的哪些点,以让目前状态更好?
提早进入睡眠时间,上床时间调整到9点半。晚上睡前跟孩子足够的亲子时光,读书。孩子睡后可以冥想10-15分钟,孩子穿着舒适保暖;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梳理,我突然能够安然于当下的每一刻,陪娃也更专注高效,心也不再焦虑了,掌控感又回来了,自我良好状态自然也就回来了。
所以问题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而非问题本身。如果你觉得是问题,那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想改变自已的状态,那就去调整自已的内心,一切向内看,你会活出一个高自尊的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