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教学认知意识里,文言文是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逢遇见文言文,从实词的释义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整篇的理解,我都是格外认真的讲解,唯恐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每到检测也无非是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是最怕文言文,因为面对远离他们生活习惯用语的文言文,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识记、背诵。尤其是2017年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篇幅,初中三年6册古诗文篇目共计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这样的编排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增加了不少的压力和挑战。虽然通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了解到编者意图是为了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与积累,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但是如何更好的进行文言文教学,依然是我们的难题。
最初我所理解的“文言文”,就是是古人形成文字的“语言”——书面语。虽然我也曾有这样的猜测:古人日常生活中,应该不是像今天我们学到的文言文这样进行语言交流的,但终是没有去深究到底何为“文言文”?通过近段时间的阅读,我首先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查阅了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百度汉语:文言文是相对于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它的特征是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百科释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叶圣陶先生在《讲解》一文中解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讲解?因为文言与我们的口语不一样。所以教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它是怎么一回事?
“像有一派心理学者所说,思想的根据是语言,脱离语言就无从思想……思想所根据的语言当然是从小学会的最熟习的口语……心理怎么想就怎样写出来,当然最为亲切,不但达意,而且传神传情。以此推断,古来人思想所根据的是他们当时的口语,写下来就是现在咱们所谓的文言。”以此我们来推断出文言文就是古人对当时口语的书写而形成的书面语。随着年代的远去,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差异自然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所面对的困难,我们是用现代的语言来思想的,而文言是若干年来若干时代的语言来思想的,不在一个频道如何相同?
为了达到用同样的语言来思想的目的,在《讲解》一文中叶圣陶老师提出,若想彻底地理解文言,须到与那些文言的作者一样,能够根据文言来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转化的功夫。这里所谈到的“转化的功夫”就是根据咱们的口语是怎么说的,根据文言就该怎么说,要一点一滴地问个清楚,搞个明白;反过来,自然也知道根据文言是怎么说的,根据咱们的口语就该怎么说。这种转化的功夫到家了,口语与文言的距离消失了。我理解的“这种转化的功夫到家了”就是指形成了习惯,看到文言文中的某一个字自然想到想到和现代汉语中的某一个字意思一样,比如文言文中的“吾”指“我”,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语言积累。2011年最新修订的《语文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意识地积累”在排在阅读要求的最靠前位置的。课标中对古诗文阅读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看见教学中注重学习“积累” 的重要性。至此,是我理解文言文讲解的“知彼”。
那么,作为转化功夫——讲解,该如何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呢?
在叶圣陶的《再谈讲解》一文中,首先点到的是一字多义的讲解,针对僻义词不能仅凭常义去理解,这样必然出现误会。如《诗·豳风·七月》中的“八月剥枣”中的“剥”在这里是“攴”的假借字,意思是八月把树上结的枣子打下来。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字就得自己发现,或多找例句老归纳或查字典或请教人家,切不可妄自理解,凭借常识去讲解。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与现在说法不同,我们现在称古今异义词。如文言中的“走”为跑,“汤”为热水,“水”为凉水……叶圣陶在这里举了“髫龀之年”,古人“髫”是小儿垂髫,“龀”是小儿毁齿。如若我们现在遇见“髫龀之年”理解为“垂头髫毁牙齿的年纪”就别扭了了,因为我们的思想中从没有这么个想法,口头上也从来没有这么个说法。为了避免不发生误会,理解得透彻,最简捷地办法就是勤查辞书。
文言中的单音节词,我们现在多说说成复音词。理解文言文,必须得弄明白这个单音节词在现在等同于那个复音词。教师对于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必须逐个对译,以求理解的明确,并把这种翻译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习惯,假以时日才能使学生达到看文言就能顺利翻译的能力。现行部编本教材中文言文翻译字诀“留、换、补、删、调”我理解是在学生“对译”的基础上才能实施在参看工具书基础上展开诀窍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所谈的“文言语句中,各部分的次序,有的和现在的口语一致,有的不一致。”就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说的特殊句式,现在我们一般把它们归结为文言文四种特殊的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我们一般的文言文讲解中还是遇到这些特殊的句式,我们还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的,虽然课标中说:“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叶圣陶先生在《再谈讲解》中谈到“研究了语法就知道通则,无论文言和现在的口语,这样说才合于约定俗成的通则,不这样就违背了通则。熟习了种种通则,听人家的话,读人家的文章,自然不至于错解了误会。”我想这句话更适用于我们做教师的,如果老师都不能明晰这些“通则”,又怎么能把特殊句式这样的难题给学生讲解明白,所以老师们要“知己”,更要“充实自己”。
通过阅读《讲解》《再谈讲解》这两篇有关文言文讲解的指导,我用一句话总结所得就是“知彼知己”才能胸有成竹的教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