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类修辞又称转品,是一种通过改变词语的词性或用法,使其在特定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或效果的修辞手法。
(一)转类的类型
1.名词转类:名词转为动词或形容词。
(1)名词转动词:将名词用作动词,赋予其动作意义。
(1)他微博了我。【“微博”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表示“通过微博联系”】
(2)她微信了我。【“微信”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表示“通过微信联系”。】
(3)据说回国以后,这人不酒不烟,甚至也不太诗了。(叶珊《酒壶》)【“烟”“酒”“诗”都是用作动词,表示抽烟喝酒和写诗。】
(2)名词转形容词:将名词用作形容词,赋予其描述性意义。
(1)这是一部很文艺的电影。【“文艺”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形容词,表示“具有文艺气息的”。】
(2)他有一种很书生的气质。【“书生”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形容词,表示“像书生一样的”。】
(3)他不会交际,腼腆得比姑娘还要姑娘。【第二个“姑娘”表示“像姑娘一样”。】
(1)他的回答很官方。【“官方”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形容词,表示“正式、权威的”。】
2.动词转类:动词转为名词或形容词。
(1)动词转名词:将动词用作名词,赋予其事物化意义。
(1)他的到来让我们很高兴。【“到来”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表示“到来的行为”。】
(2)这次比赛是一次挑战。【“挑战”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表示“挑战的行为”。】
(3)马凤兰把所有可以用来的笑,全收起来了。(浩然《艳阳天》)【“笑”,这里表示“笑的行为”。】
(2)动词转形容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动词转化为形容词,赋予其描述性功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动词转形容词的特点:通过词性转换,用更少的词语表达更多的含义;赋予动词描述性功能,使语言更加形象;这种用法常见于口语或非正式文体中,使表达更加自然。
(1)这场表演让人感动。【“感动”本是动词(表示“使人心动”),在这里转化为形容词,表示“具有感动性质的”。通过转类修辞,句子更加简洁,同时突出了表演的情感效果。】
(2)他的行为让人震惊。【“震惊”本是动词(表示“使人感到惊讶”),在这里转化为形容词,表示“具有震惊性质的”。这种用法使句子更加口语化,且情感表达更直接。】
(3)她的笑容让人放松。【“放松”本是动词(表示“使人感到轻松”),在这里转化为形容词,表示“具有放松性质的”。通过转类修辞,句子更加生动,突出了笑容的感染力。】
(4)这个决定让人困惑。【“困惑”本是动词(表示“使人感到疑惑”),在这里转化为形容词,表示“具有困惑性质的”。这种用法使句子更加简洁,同时突出了决定的不确定性。】
3.形容词转类:形容词转为动词或名词。
(1)形容词转动词将形容词用作动词,赋予其动态意义。
(1)他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丰富”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使……丰富”。】
(2)她美化了环境。【“美化”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使……美丽”。】
(3)她的体态妩媚出铃兰般的风韵。(赵香杰《爱的浮沉》)
(2)形容词转名词将形容词用作名词,赋予其事物化意义。
(1)他喜欢追求完美。【“完美”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表示“完美的状态”。】
(2)她的善良感动了我。【“善良”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表示“善良的品质”。】
(3)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冯静辉《邮亭》)
4.其他词性转换其他词性之间的转换,如副词转名词、介词转动词等。
(1)他一直在那里。【“那里”本是副词,这里用作名词,表示“那个地方”。】
(二)转类的表达效果与作用::通过词性转换,使语言更加生动、灵活、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打破常规用法,赋予词语新的意义。用较少的词语传达更多的信息。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2)他反唇相讥:“得啦,老先生,你的同行们写的那些破玩意,比垃圾还要垃圾呢!”(李国文《垃圾的故事》)
(3)趁着母亲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肖复兴《荔枝》)
(三)转类的运用和注意事项:转类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打破语言常规而进行的有意转换。运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合理使用,要防止为追求修辞效果,造成歧义或误解而犯语法错误。转类修辞避免在正式文体中需谨慎使用,以免显得不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