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童年时光
“喔喔喔......”
随着一声声公鸡打鸣声,宁静的张吴村从黑夜中苏醒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村落,二十来户人家,分两个大姓,张家和吴家。我们的故事便是从张家开始。
“起床了!起床了!满娃子!”随着母亲的吆喝声,张晓珺扭了扭屁股,哼哼了两声,又翻身睡了过去。
“啪、啪!”张晓珺屁股上挨了两巴掌,这下彻底清醒了。
“赶紧去放牛,早上你爸要耕八斗丘,牛吃饱了再回来!”母亲说完又去忙活了,一家五口人的早饭还没有着落,今天正是双抢的第一天,吃饱才能有劲干活。
尽管不愿意,张晓珺还是麻溜的起床了。也没有什么准备的,揉揉眼睛,汲上布鞋,顺着踏板下床来,走到水缸边,用水瓢舀了一瓢冷水,倒入家里唯一的搪瓷盆,用手胡乱抹了两把脸,到大门边,脱掉布鞋,光着脚丫就朝牛栏走去。那是他唯一的一双鞋,只有晚上洗了脚,才会穿一会儿,更多的时侯,都是光着脚丫子。今天是放暑假的第一天,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8岁的他再开学就要四年级了。
“妈,我走啦!”
“嗯,早点回来,你爸要耕地的!”
“知道啦!”
牛栏其实就是屋前的一颗柞木树,约碗口粗,已有三米多高,虽不算茂盛,也勉强可挡挡阳光。解开鼻绳,家里的这头三岁水牛很是配合,站起身来,跟着晓珺,一步步向前走。
虽然才四点多钟,东边的太阳刚刚升起,退去了一天的酷热,正是清凉的黄金睡觉时间。小村的村民们,却已经准备开始一天的忙碌。刚走到村口,就遇到几个跟自己一样待遇的小伙伴。
“二娃,你去哪里啊?”
“我去湾子里呢!”二娃招呼着,他家是头公牛,比晓珺家体形稍大一些。湾子里是一处水草丰盛的地方,但是也不能供两头牛打转。
“四蛮子,你呢?”
“我去坡角里!”四蛮子回应道。
“哦,那我就去港边上了。”晓珺来得晚了些,只能去稍微远一点地方了。张吴村是典型的岳阳的小山村,丘陵地带,水网遍布,池塘和沟港众多,但是落差有致,有的是地方可以供牛吃草。只是通路都是田间的土埂,宽约四十公分,只够一人或牛通过。二娃和四蛮子是晓珺的同班同学,都是八岁,二娃姓吴,大晓珺两个月,四蛮子姓张,是本家亲戚,则小上几天。几个小伙伴几乎天天在一起玩耍,也整得这个小山村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是后话。
顺着一个小坡,晓珺麻溜的爬上牛背,虽然只穿了一个打了好几个补丁的大裤衩和一个洗得有些发白的小背心,这些都是哥哥穿过的,但在盛夏的清晨里,悠然骑在牛背上,哼着莫名的曲调,迎着晨曦,仿佛一幅田园画。牛背虽宽,却不平,脊梁微突,但是这难不倒我们的晓珺同学,他已经放牛四年了,早已驾轻就熟。这头牛并不是他家独有的,而是和几个本家亲戚一起共同拥有,是前年大集体分田到户时公社分配的。平时几家共同喂养,农忙时协商使用,都是本家,倒也和谐。
日上树梢,已经开始有些温热,牛已吃得半饱,晓珺肚子有些咕咕叫了。是时候回家吃早饭了。远远望去,整个村子依然宁静,缕缕炊烟自一个个小烟囱升起,慢慢消散。或远或近,早起的人们已开始了劳作。一年一度的“双抢”马上要开始了,在农历立秋之前的二十多天的时间里,要抢着把早稻收割、脱粒、凉晒、归仓。还要把抢着把田复耕、平整,晚稻秧苗移植栽种。湘北的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村民,传承着祖上一脉相传的水稻种植方式,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肩挑手提,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继续着他们自己的人生。
晓珺骑在牛背上,遇到一个个叔叔阿姨,都脆脆的叔叔婶婶的打招呼,小小的乡村里,大都沾亲带故的。爷爷这一支人丁兴旺,爸爸是老大,下面还有六个叔叔和两个姑姑。爷爷排行老二,有兄弟四个,每个兄弟都有六到八个子女,一大家族分散在整个屋场的角角落落。晓珺的家在靠近公路的一角,土砖青瓦,明三暗五的格局。所谓明三暗五,是湘北一带造房的习俗,在正前方看,只能看到堂屋大门和两个厢房的窗,走进屋里,在东厢房后面再开一个房间,作储藏室或小厢房,紧连着堂屋是厨房。走到家里晒谷坪边的牛栏边,系好鼻绳,老爸已经割好一捆青草放在那里。
晓珺爸是一名手艺人,跟师傅学会了做豆腐。早年爷爷家在村口马路边开了一个杂货铺,爷爷年纪慢慢大了,没有精力再经营,去年开始交给晓珺爸爸打理。昨天晚上已经做好了今天要卖的豆腐,也就两板,五十块小豆腐,每块长宽厚各八公分左右,已经放在自家小卖铺开卖了。每块一毛钱,利润很薄。晓珺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是老大,已经十二岁了,小学毕业后,没能考上初中。家里也缺劳动力,也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俨然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了。哥哥比晓珺大一岁多,今年四年级,过完暑假就五年级了。
“我回来啦!”还没进屋,晓珺就大嗓门给妈妈报信。
“快来吃饭,一会儿换你姐回来吃饭”妈妈没有回头,直接在厨房回应道。
早餐是米饭。因为是农忙,妈妈煮了一家人一天的米饭。菜是妈妈腌制的泡菜和咸鸭蛋。有一碟田藕,用自家腌制的剁辣椒酱腌制的,有些咸,稍有辣味,咬在嘴里特别脆。还有一盘花生米,妈妈刚刚炒的,香脆香脆的,是爸爸的最爱。爸爸不善言语,浓黑的眉毛,中等身材,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