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这个烙印在日本电影史上的名字,最初看到它还是在《东京物语》中,这部拍于上个世纪中叶的电影以其就人性的深入刻画让人产生共鸣的同时还更生一丝反思,那种黑白画面带来的压抑与真实,让你仿佛能身临其境。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便认真看完了小津安二郎的自传性小说——《豆腐匠的哲学》。这部作品让我这个对电影史可以说一窍不通的人,以一个交流者的角度去看待一个电影大师的不断成长于思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
希望我的浅薄文字能带你走进这本书,走进这位世界电影巨匠深邃的思考中。
1)豆腐匠的正式出道
小津安二郎于1903年的今天(12.12)出生于日本东京,少年时代在松阪(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度过。在那个时候,他读书欲望非常强烈,大量阅读了谷崎润一郎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电影发烧友,在初尝学校的禁片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他只看西方电影,像约翰·福特、威廉·惠勒的作品,并且十分鄙夷当时日本的国内电影。
和其他父母一样,小津的父母也希望他能够上大学,好好学习。但他却毫不在意,并且对升学没有兴趣,他当时心里是这么想:就算没有上大学照样能干得出色。在看过托马斯·H.英斯导演的美国电影《文明》之后,他暗自下了要当导演的决心。幸运的是,因为叔父的缘故小津被内推到了松竹制片厂工作并因为“咖喱饭”而当上了导演。
在松竹制片厂,小津也是从助手做起的,当然这也成了一次有益的修行,在那个默片时代,作为大久保忠素助手的小津经常被分派去整理胶片,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了意外的帮助。这个其实就和咱们学英文相似地,平时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知道它的用处,但是当我们不断去使用它,总有一天我们能用得到。
1927年,25岁的小津安二郎以古装片《忏悔之刃》正式出道。
2)如何看待电影明星
在小津看来,过度的明星制度是令人困扰的,但是适度重视却又是十分重要的,毕竟明星参演的作品是票房的保证。
“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演技、才艺的力量”
很多明星因为名气过盛而忽视了技艺的修行,十分令人遗憾。小津觉得电影明星一定要打好基础才能在片场游刃有余,他说,“电影明星还是经历一定时期的底层生活后再脱颖而出比较好”。从导演角度来说,他也不一定要选择明星,选择有实力的新人也是不错之举。
“人气容易让人沉溺其中”
小津认为,人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很容易让人产生莫名的被尊重的感觉,他强烈建议电影明星,“趁着有人气的时候,努力磨练技艺,不再仰赖人气”。
“不表现人性是不行的”
在小津看来,导演能否引导演员表现性格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性格可以直接理解为人性。他认为,“这是所有艺术的宿命”。
“原节子是日本最好的电影演员”
节原子毫无疑问是小津安二郎的缪斯,他认为原节子对于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都表现得很明确,并且在书中吐槽黑泽明不会引导她发挥自己的优点。
和小津相似地,我也很喜欢原节子所扮演的纪子形象,她是那般善良、谦虚、体贴、孝顺又通情达理的。而她与小津的作品中《晚春》、《麦秋》与《东京物语》更是被影迷称之为《纪子三部曲》,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好好去品位一下。
小津安二郎一生未娶,而原节子也一生未嫁,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即便没有明星,我也有做好工作的自信”
在小津看来,会选人、会用人是一个优秀导演的基本功,他似乎完全没有依赖明星的想法。这份自信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而是他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成功。我想,这种自信和努力的劲头是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学习的!
3)小津式的电影艺术
学会去妥协现实
对于演员。过去的小津无论怎样都要演员按照他的想法去演,反反复复折腾,他也曾试过一晚上只拍一个镜头,但是如今他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精力,他说,“我也学会了在对方力所能及的最高点妥协”。
对于文法。小津认为电影是没有文法的,只要能拍出优秀的作品,就会形成独特的文法,所以拍电影主要是随心。
曾经的远大抱负、热情会随着不断学习、不断耳闻常见首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然后会逐渐走向平庸。对于公司。小津认为应尽量遵从公司意见,站在导演的立场去为企业考虑,这里面的关系协调也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彻底信赖,在这基础上的一切都不是不能妥协的。
余味与留白的艺术
很多人似乎都觉得动辄杀人、刺激强烈的剧情才能拍出好的故事片,但是小津则认为余味最重要,他思考着,是否可以通过“是这样吗?”“是这样的”之类的语气就能把故事说完满。
另外,他还十分强调留白的奥妙。他说,“不是要往片子里盛满表演,而是只表现七分或八分”,不把感情过分暴露,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在某个地方,自然而然就能品味到这种感觉。
4)永远的豆腐匠
在小津的人生哲学中,专注显然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他喜欢洗练的志贺文学,但他也明白文学和电影终究是不同的,于是他希望自己能够以严密简洁的风格以达到那种境界。
他以小津调著称,因此当有人让他去拍不一样风格的作品时,他会告诉他们自己是个“豆腐匠”,让豆腐匠去做别的东西自然也不爽口了。
在看《豆腐匠的哲学》的过程中,我仿佛身边坐了位忘年之交,他在和我娓娓道来自己探寻电影艺术的过程,他时而欢快、时而停顿、时而兴奋又时而哀伤。
语言已无法表达他的情感,但若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他的作品,大概可以品尝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味道,如同他所说的余味一般。
嗯,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小津调吧。
文/直树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