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待花开
“下班前别忘了交年总结。”
部门秘书刚刚挨个提醒了全体同事。
这刚到12月,各部门的“年终总结”就已经倾巢出动,对每个同事进行轮番轰炸。
即使我们不是老总,不需要上台做汇报。但是谁不想在文档里多写点,吸引老板、丰满有价值的东西呢?可是面对着空白的文档,好容易东拼西凑地想出个123,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并且,在交的时候往往还会小心翼翼地问一句:真的不用自己讲吗?潜台词是:如果要讲,内容还得缩缩水……
但是,偏偏还有人在秘书提醒的时候,就已经交了总结。而且内容详实丰富,有说服力,往往让老板眼前一亮。
一篇总结,怎么会让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可能你会说是工作能力的问题,或者是文笔、文采的问题,更或者说是岗位差别问题。那么,即使是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学历,总结的质量也往往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可见,根节并不在这里。
为了明年不再头疼,我想挖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不妨将“写报告”的过程放大,用慢动作去观察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假设现在,我们眼前有一个空白的文档,一行标题列在正中:2017年个人工作总结汇报。
然后开始写“个人情况”和“工作概述”,这个大家都差不多,好搞定。
下面是详细分解“业绩”和“经验”,卡壳了。
跳过去,接着写“不足”与“教训”。额……脑子里面仍是空荡一片。
最后一部分“明年计划”总该能写吧。
好了,一头一尾搞定之后,中间的主体就只能搜肠刮肚地“编”了。
差距的根本被发现了!就是在“我做过什么”和“我是怎么做的”上。
当被问起“你做过什么”时
你是不是觉得这也太简单了——我做了什么,自己能不知道吗?
那就不妨来回答一下:
昨天,你都做了什么?
上班。
能具体点吗?
开会、收邮件、接电话、聊微信……
那有什么能写到年终总结里的吗?
……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杂事绑架着。精力被分散,时间被分割,导致最终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一地鸡毛,根本拼凑不出完整的年终总结。
怎么办?
此时,今天的书就该出场了。它当然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但是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不讲问题,只讲解决方法”的实用手册。说实话,去年我刚刚开始看书写文章的时候,看过一些时间管理。后来感觉什么方法也不如自律来的有用(其实是自己犯懒,弄不懂那些表格清单),就再也不看时间管理的东西了。还大言不惭地说: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效率最高!(汗~)然而,在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一年多的时间,自己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真心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没错,就是这本《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作者是举办过50多届“幸福行动家”的张永锡老师和资深心理咨询师李瑞文老师。如果你正在望着空荡荡的文档发呆,那么不妨先来读一读这本“效率手册”,让明年的自己不会再陷入“总结恐惧症”中。
哪3件事?
作者说,解决年底无法总结的问题很简单,只要每天按照3件事去做,就一切OK。
分别是:
第一件事:吃掉青蛙。每天将重点放在3个核心要事上。用零碎时间或者“吃完青蛙”之后,再去处理零碎杂事。
第二件事:清空收件夹,让工作与生活不被杂事打败。把零散、繁杂、恼人的杂事,转化成迅速的行动。
第三件事:每日重开机,不断检视我们的时间管理系统。只有做好时间管理的防护与更新,才能长久维持生活和工作高效能的状态。
有没有很简单?现在,每天早上,我在开始着手工作之前,都会花不到2分钟的时间,列出一个表单。(也可以参照书中提供的工具)
很清爽地把自己一天的工作规划出来。晚上收拾睡觉前,再复盘一下,哪些完成了,哪些还留了尾巴,然后留给明天一早去继续规划、实施。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这一天过得充实与否一目了然。早上定了3个目标,到晚上一个都没完成。是不是要反思下,白天自己都干什么了呢?
其次,在周末、月末、年末的时候,只要逐一翻看这“每天3件事”,总结轻轻松松搞定。
在用了“3件事”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自己对每天做的事情更加清晰,对“时间怎么过去的”心里更有数了。传说中“有意识地生活”就此开启了。
佛家里有一个词叫“感知”。高僧为了精进修为,往往会云游四海,感知世间万物。一旦有所感悟,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当然不会放下工作去感知万物,却可以先从感知自己、感知时间开始,取得精进和成功。
为了明年的总结不再头疼,你有没有决心从今天就开始改变呢?
如果真的迈出了第一步,相信最终得到的收获,一定会远远大于一份优质总结的!
持续向上和精进不是和别人对决,而是和我们自己的惰性对抗。这是场不进则退的战役。
今日互动话题:
你用过哪些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不妨写到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END—
静待花开
天津首位拆书家
得到签约作者
“悦读自习室”创始人
你的成长,有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