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一百七十七回
乱云润生 第二十七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神州困窘中探求变革
上回叙述,清末新政对神州方方面面的影响及意义,体制上,大规模立法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法制体系初成;观念上,清末晚期法制变革对近代法律观念的促成和民众法律意识的培养,皆起着重大影响与灌输。
上回举例概述清末新政消极影响,突出是增加国民百姓负担:为实行新政,清廷横征暴敛筹措经费,进而百姓难以承受,使国民生活贫困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激化更甚。
接着介绍了20世纪伊始最初十年,清廷推行新政呼风唤雨的最重要人物袁世凯。众所周知,袁世凯是靠在沽海小站练兵起家,本篇回溯小站练兵,以及对神州的重要影响:
小站练兵是指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在沽海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与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小站练兵基本摒弃清廷八旗、绿营和湘淮军旧体制,注重武器装备近代化与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军纪严整,锻造精兵,小站练兵促使近代神州在军事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军队从此开始告别陈旧落末军制,从国家层面致力强军,迈向未来。
小站练兵的历史背景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溃败,清廷:“恫丧师,知募兵不足恃”,痛感:“筹饷练兵为急务”。为维护其统治,开始仿效西法整顿旧军,改练新军。
1895年冬,清廷遂命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沽海马厂编练“定武军”。10月,移至原淮军屯驻地小站,“小站练兵”拉开了帷幕。
同年12月,清廷御召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接任小站督练事宜。此时有必要简介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北袁张营。他自幼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曾在北京读书四年,成长很快,青年时,几次应举名列孙山,但清廷属国朝鲜突发事变,改变着袁世凯的人生轨迹。
袁世凯从军赴朝英勇善战,被清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相重,1885年10月护送大院君回朝鲜,同年11月委派袁世凯处理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化装成平民潜逃,7月22日抵沽海,並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
在辽东前线这十个月中,袁世凯亲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惨状,萌生用西法练兵之设想: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因袁世凯在朝鲜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念他大力主张练兵,正任浙江温处道职袁世凯,便奉命赶赴沽海,开启了小站练兵新阶段:
袁世凯正式入主沽海小站后,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他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了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称为“新建陆军”,作为小站探索新式练兵的精锐兵源。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一整套近代陆军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与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在军事装备上,袁世凯注重武器装备近代化和标准化,大胆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这支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清末的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锤炼脱颖而出。
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沽海武备学堂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首脑。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北洋新军逐渐成为袁世凯个人政治资本,使其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
现今小站练兵遗址,建起小站练兵园,诠释“近代中国看沽海”溯源。座落于沽海津南小站镇津岐公路与前营路交汇处,建设规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除复建城墙、讲武堂、军事博物馆、新军督练处外,还建有袁世凯行辕、行营买卖街等。旨以小站练兵史实为基础,弘扬北洋历史、展示沽海近代文化。
编练“新军”,是清末新政最主要内容之一,小站练兵是中国从封建军制迈向近代军制演变的重大转折,是中国近代陆军训练开端,而意义非凡。
聊罢沽海小站练兵,另一个话题是溯源具体实施清末新政的真正大本营;那就是坐落于沽海三岔口风水宝地的直隶总督府;近代中国看沽海,百年沽海看河北,二十世纪初叶,河北新建大经路首、金钢桥畔的直隶总督府,是清末新政具体实施的权力大本营。
沽海,在近代神州极其重要与显要,她是清王朝都城之门户,若灭一国,先取门户,洋寇屡次首先攻占大沽口,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大沽口是入京咽喉,沽海之屏障。
自古以来大沽口,即为海防重镇,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洋寇列强为掠取在华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次针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签屈辱《辛丑条约》,炮台被拆毁,现仅余遗址;唯南岸“海”字中炮台,上砖下石建筑,尚遗珍存,为近代洋寇侵华与中华民族抗御外侮铁证。1988年1月13日,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沽海这个沿海城市,在近代神州的极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当年举足轻重,远超沪粤。
洋寇列强大肆侵华,1860年沽海开埠,各国洋寇蜂拥在沽海沿沽"下边"区域,强占划定租界地,大兴土木,引入先进科技时尚,沽海渐渐成为直隶省的中心城市。英国率先在沽海设立租界,随后9个国家跟进设立租界营造繁华。同时沽海还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1945年抗日胜利,立马收回最后两个租界,标志着租界屈辱历史的结束。
沽海开埠,逐渐发展成为北方经济中心,成为近代北方最重要的城市。溯源历史变迁,先从“直隶”名字起源说起。直隶,说白了;即直接隶属之意。明清时,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被称为“直隶”。京沽冀皆属直隶地域。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负责“三口通商事务”。需经常在沽海处理洋务和外交事宜,为此,朝廷特制定直隶总督在保定、沽海两地办公的制度:直隶总督春夏秋三季在沽海办公,到冬天便回保定。同时规定,如沽海有重要公务,北洋通商大臣可留在沽海常驻。 实际上,直隶总督府设在保定,可位于沽海老城里的总督行台,差不多30余年,一直是李鸿章办公地点,清廷许多重大决策皆出此地。
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替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那时,老城里的总督行台,被八国洋寇的都统衙门占用,袁世凯重新选择,在位于河北的海防公所内办公。这处海防公所也是李鸿章修建。
1875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水师,将驻扎在海光寺的淮军军部,移师到沽河附近的河北窑洼,在那修建了海防公所,附带花园的庭院式建筑群,相当于北洋海军高级军官俱乐部。那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正计划到沽海小站检阅新军,海防公所便被改建为太后与皇帝的行宫。可是,行宫即将竣工之际,“戊戌变法”发生,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瀛台,因此两人谁都未能住进这座帝皇行宫。
袁世凯上任不久后,八国洋寇都统衙门撤离,总督行台得以收回,但是,城内已被八国洋寇破坏得满目疮痍,袁世凯干脆留在海防公所,不回老城里办公了。与此同时,他开始大力开发建设海防公所的周边地区:
袁世凯在据海防公所几公里远的区域,修建了河北新车站(北站);在临近海防公所的沽河三岔口风水宝地新建了金钢桥;在新车站至金钢桥两点之间新辟了宽敞的大经路(今中山路);规划建设大经路周边街区里巷:几十条道路构成:天地元黄,宇宙日月,泾渭分明、整齐划一道路网;在大经路一侧陆续规划建设市府机关、劝业会场、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公园等公共设施。
这一区域被袁世凯命名为“河北新区”,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新区。 这是袁世凯实施清末新政之成果。小牮就出生于这块可爱土地,以后篇章将以人物故事情节具体烘托。
在实施清末新政的影响下,沽海在二十世纪初叶,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创造着上百余个中国第一,神州之首;将在下回表述。
(待续)
读者若喜欢,请关注、点赞、交流,就是支持鼓励,往后耐心看,越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