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的盛大节日,总是在一片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在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交的交织下,人们往往陷入一种“大方”的怪圈,似乎唯有倾尽全力、散尽千金,才能彰显节日的欢庆、尽到人情的本分。然而,细细想来,过年,你真没必要太大方。
从经济层面考量,过年期间的过度大方常让钱包不堪重负。且看那商场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年货货架,每到腊月,各类礼盒包装愈发精美奢华,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本只需购置些家常的糖果、坚果、腊味,足以满足家人围坐闲谈时的口腹之欲,可不少人偏要追求“高大上”,进口坚果礼盒、特级海鲜大礼包,一买就是好几份,只为拜年访友时能“拿得出手”。再算上给长辈封的红包,为晚辈准备的压岁礼金,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一场年节下来,数月积蓄如流水般逝去。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节后面对空空如也的钱包,又得为新一年的生计精打细算、疲于奔命,当初一时的大方,换来的可能是长时间的拮据。
点此下载赏帮赚(小任务一单一结,提现无门槛,30元~200元/天)
于人际交往而言,大方过头有时反而冲淡了真挚情谊。过年走亲访友,本是联络感情、分享生活喜乐的温馨时刻。可若将重心放在礼品的贵重、宴席的排场之上,就容易本末倒置。提着昂贵烟酒、高档滋补品上门,主人家在惊喜之余,或许也会倍感压力,暗自思忖如何回礼才能不失体面,原本轻松愉悦的相聚,悄然间被物质的枷锁束缚,大家寒暄交谈也多了几分拘谨,少了真心实意的畅所欲言。孩子间的压岁钱往来更是如此,本是寓意驱邪祈福的美好传统,如今却在互相攀比的风气下,变成一场“礼金竞赛”,谁家给得多、给得少,都被暗暗记在心里,让纯粹的亲情友情蒙上一层世俗的阴影,这岂是过年相聚的初衷?
过年的大方,有时还源自一种虚荣心理作祟。看着邻里乡亲、同事朋友在朋友圈晒出的豪华年夜饭、境外旅游过年照,内心便按捺不住,想要在这场无形的“年味秀”中一较高下。于是乎,不顾实际需求,贷款购置新车,只为过年开车回乡时赢得旁人艳羡目光;预定高档酒店年夜饭,哪怕菜品不合口味,只为发个定位、晒个图,证明自家过得体面风光。可这种建立在虚荣之上的大方,恰似梦幻泡影,当节后回归平淡日常,留下的只有空虚与疲惫,为了一时虚荣背负的债务、耗费的精力,都成为生活的负累。
当然,倡导过年不必太大方,并非要人吝啬抠门,而是回归年节本真。用亲手制作的点心、饱含心意的手工艺品当作礼物,亲友围坐,共享家常便饭,在烟火气中畅聊一年过往,展望新春未来,亲情友情自会在这质朴温馨间升温。把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购置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报名一门提升技能的课程,为新岁的自己投资赋能,如此,过年的意义便不止于物质的挥霍,更在于精神的富足与成长,让我们以从容姿态开启新程,不负新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