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过往烟云
前两天有一个转了几道弯的远房堂亲打电话和我聊天,说到他的父亲生日,还问我为什么不回去一起聚一聚。我听了有点好笑,于是就说:“你有父母,我也有父母,不但我有父母,我妻子也有父母,我还有其他长辈,是不是每个长辈的每次生日我都必须回去,那我要不要上班,要不要生活。另外我父母的生日你是不是也可以来聚一聚?”他说也是哈,便就此不提。其实在微信里、在QQ空间里,总是看到朋友生日提醒,按照以前的习惯,届时都会发点祝贺语。后来渐渐少了,大多时候干脆不发了。因为对于生日,尤其是自己的生日,几乎从没记起过。只是母亲在我的农历生日时,都会打电话,让我很感动。因此我刻意记住父母的生日,当我没能在膝下尽孝的时候,经常打电话问候、寒暄,以表孝心,古语有云:“(尽孝)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像我们这样的贫家,没办法如土豪那样堆积让人羡慕的财富让父母享受,所以只能用心来尽孝使长辈宽心。
我们大多数人是群居生活中的一员,喜欢闹热,但凡有机会,总是要聚一聚,或者庆祝一下,比如节日、纪念日、庆典日、生日等等。当然现在的好多节日、纪念日、庆典日让人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就不消说了,生日每个人都有,不过未必会是所有人的生日都把大家邀约在一起。我呢很不喜欢过自己的生日,尤其是参加工作以后。如今步入中年,花发渐生,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一无所得,更害怕过生日。对于生日,不晓得是在庆贺“往日诸种皆如死”呢,还是在庆贺“未来诸种皆如生”,对我来说,往日、今天、未来,只不过是一条线的延续,一切都没变,唯一变的是慢慢的老去,不服也不行。
有些人自然不会老的,他的心态也不会老,特别是在酒桌上、在漂亮的女人面前,显得特别活跃、特别本事、特别与众不同,仿佛很优秀。他总有辉煌的过去来吹嘘,尽管同一件事每次说法都不一样,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说的兴起,听的也热闹,这就够了,于是气氛也就来了。所谓社交,便是这样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不涉及利益。当然,“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不被人说”,孔子曰:“匿怨而友其人”,绝大多数不喜欢对自己直言不讳的人,而愿意和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打交道。最后上当受骗了,却说信错了小人,其实没有信错,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自己本也就是那样的人,只是没意识到而已。
其实人是泰半很好面子的,有了面子,里子就不那么重要了,有了面子,就可以趾高气扬了。有些场面,面子就非常重要,来了多少人、来了什么人、送的什么东西,甚至开了什么车,撑了什么场面,好多人特别在乎。如果伤了面子,比死了祖宗还重要,想方设法都要把面子找回来。例如攀比,比如有些争斗,好多时候仅仅为了面子,搞得你死我活。即便是进行排解的,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给我一分薄面。”这个薄面其实不簿,你得给,要是不给,除非你惹得起,不然连排解的人也得罪了,就多树了一个敌人。自古以来,颇多纠纷,追根究底真的很好笑,程度并没有那么重,却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大多数仅仅是为了面子(以为丢了那个“脸”,实际上大多数人很快就忘记了你的那件鸟事)。然而他就忘了造成这个后果的后果,自己所谓的面子反而成了笑柄,实在是没必要的。有时候就像酒桌上的拼酒,勉强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可是他人未必情愿被勉强,他人未必没虚荣。
因为这是一个人情社会,所谓人情社会,其实就是:“你敬我一尺,我就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就顶你到脑袋上。”在这个社会上,人其实是很势力的,有两种人必须得敬而他又不敢不在乎的,那就是上司和惹不起的人,所以唯唯诺诺,当然自己的下属和自己瞧不上眼的人,自己也无需在乎,自然就眼高于顶。其他的人,就是用面子去交流了,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像我这种自来体弱多病的,从小与人交往过少,从而养成社交恐惧症,对这样的人情社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不愿与他人交情过密、过深,被人目为孤僻,那也没办法,天性罢了。只是在我看来,所谓人情,就像《水浒》里面说的:“人情人情,要人情愿。”别人不情愿,勉强情愿,这样的人情,我情愿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