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司HR筛选了几份应届生简历给我,让我挑选一下,为空缺岗位找个合适的人选。
几份简历在我手里压了一周,我没有给任何一位应聘者打电话。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筛选别人简历,不知道该选谁,即使有意向的人我也不知道该问他什么。
这周我把所有人的简历一字不差的读了几遍,把每个人的履历按时间罗列了一下,试图通过简历去了解它所刻画的应聘者的全貌,去揣摩应聘者本硕7年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也渐渐发现我在应聘者中找的特质是什么。
我针对岗位需求把应聘者分为三类:契合度高(A)、契合度低(B)、不契合(C)。
契合度主要按照专业、参与项目类型、项目的难易程度、投入时间、个人兴趣爱好及评价。
具体筛选标准如下:
1、因行业原因,不对口的专业意味着不契合,属于C类;
2、参与项目主要与FEA相关,即认为属于B类,如果在所需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有延伸,属于A类。
上述标准实际上是行业及方向的筛子,由一个人高考、选专业、考研这三项人生重大选择相关。所以,家人的见识、个人的志向与爱好决定了他的基本归属。
同一所大学,相近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体现了国家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很遗憾我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创新,只看到同样的研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导师接项目的类型,大部分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
筛选的应聘者硬件条件几乎差不多,我只能从其他方面比较。首先是课题研究的深度。
有一份简历翔实地罗列了5个项目,3个课外活动。我仔细看了一下每项研究耗费的时间,短则2个月,长则6个月。凭粗陋的经验判断,一个研究生不可能主研4个项目。对应岗位我需要一个踏实勤奋的人,显然从简历来看,在期望上有出入。
然后是技能或是能力项的筛选。如果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掌握通用分析工具都类似,那我会看其他附加能力,因为这直接体现了这个人的可塑性,侧面体现了自学能力。所以这一点对于一个应届生而言极为关键。这也是我极力寻找的东西——一个新人的可能性。
最后是兴趣爱好,这其实是在找同类。爱运动的人会天然地相信喜欢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人更有活力。
这就是我近期看简历招人的心得。一、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见识及人生重大选择,决定了这个人参与社会化分工所处的行业及层次;二、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多体现自己的可塑性,是同质竞争获胜的关键;三、找到自己的兴趣,会吸引与你一样的人的关注,潜移默化中提供给你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