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瑜伽经三摩地篇之大自在与湿婆神片段分享

自足、自在、自主、自觉、自律、自生、自由、自圆等皆是本体之异名,它们之间只是称呼不同,没有丝毫差别。为什么它们之间是相互“即是”的关系:自足即自在,自在即自主,自觉、自律、自生、自由、自圆之间,亦复如是。

在哲学等相关语境中,自足、自在、自主等被视为本体之异名,存在相互“即是”的关系,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内涵的相通性

• 自足与自在:自足强调内心满足无匮乏感,这种状态下心灵不受外界过多干扰,自然就处于自在的从容、自由状态,二者都指向内心的安定与自由。

• 自在与自主:自在是一种自由舒适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能依内心行事,不被外界过多左右,这就是自主的体现,都有自我主导、不受外在过度束缚的意思。

• 自主与自觉:自主的人能自我决定和选择,这需要对自身和环境有清晰认知,也就是自觉。自觉是自主的深化,自主是自觉在行为上的表现,都涉及对自我的清晰把握和主动选择。

• 自觉与自律:自觉让人明了自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主动约束自己,即自律。它们都体现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主动性。

• 自律与自生:自律是通过自我约束实现自我提升,而自生是自我成长和发展,自律是实现自生的重要手段,自生是自律的目标和结果,都关乎自我的进步。

• 自生与自由:自生使人不断突破自身局限,能力和境界提升,从而在行动和思想上有更多自由,都意味着对某种限制的突破和自我的解放。

• 自由与自圆:自由让人能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使生命各方面和谐圆满,即自圆。二者都有达到完美、和谐状态的意味。

逻辑的连贯性

从逻辑顺序看,自足是基础,引发自在状态,进而推动自主意识产生,自主又促进自觉,自觉带来自律,自律助力自生,自生导向自由,最终达成自圆。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以前一个为基础,同时又蕴含着后一个的萌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所以它们之间是相互“即是”的关系,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本体的状态或表现进行描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