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本我拿起来不看完不想放下的书,也是第一本让我有如此迫切地想要表达的欲望的书。
我的阅读速度向来很快,但是这本书,让我有种半天读完都是对它的亵渎和不尊重的感觉。未来,等时间真的完全充裕的时候,我一定会再度拾起,第二遍,第三遍,甚至,“千千万万遍”。
这是一个悲剧。虽然结局还算可以,但我依然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一个血淋淋地揭示人性的弱点,主人公背负着不敢去提起的“罪恶”最终踏上救赎之路的悲剧故事。
我不知道我浅薄的思想和拙劣的文笔会敲出怎样的文字,我害怕稍不留心就会伤害了作品。但我还是企盼,我不成熟的观点可以得到作者的原谅。
先说说阿米尔和他爸爸的故事吧。
不得不说,阿米尔的爸爸是个英雄,我景仰他。虽然,他对阿米尔过于严厉,在性格上他们也是两个极端。他有时候也会怀疑阿米尔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他看来,“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以后什么东西也保护不了”。而阿米尔对爸爸则是“你若爱他,也必定怕他,甚至对他有些恨意。”在他心里,他觉得爸爸不爱他,因为他的出生夺走了爸爸最美丽的妻子的生命。我不知道,是不是爸爸的强硬使得阿米尔只能一味地选择妥协,造就了他性格上的弱点,为后来他面对哈桑被人凌辱而不敢站出来埋下伏笔,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爸爸的错。相反,我特别希望,阿米尔能学到爸爸一点点的刚强和冷静。
在逃亡的路上,面对卡车抛锚,其他男人都在向真主祈祷的时候,阿米尔问爸爸:“真主会拯救我们所有人,你怎么不向他祷告呢?”他回答:“能拯救我们的是八个气缸和一个好的化油器。”他没有盲目的悲观和把希望寄托于所谓的真主,反而面对危机能保持清醒。在进入油罐车的时候,爸爸爬到一半,从梯子一跃而下,从口袋里掏出烟盒,他把盒子清空,从土路中央挖起一把灰泥。他亲吻泥土,把它放进盒子。他把盒子放进胸前的口袋,贴着他的心。我特别喜欢这个细节描写,“贴着他的心”。为躲避战争而逃到异国他乡,这一走,不知道多久。也许,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但是对祖国的热爱,从来都在。
用塔赫里将军的话来形容阿米尔爸爸,我很赞同。他对阿米尔说:“我们阿富汗人总是喜欢夸大其词。孩子,我听过无数人愚蠢地使用‘了不起’这个词。但是,你爸爸属于少数几个配得上这个形容词的人。”
至于后来他们逃到美国之后,阿米尔执意坚持主修英文创作时,他觉得“我不想再为爸爸牺牲了,这是最后一次了。我咒骂自己”。其实我不是特别懂,我不知道阿米尔为爸爸做出了怎样的牺牲,我似乎没看到什么,除了他对爸爸的妥协。这个时候的阿米尔让我想到了自己,三年前的我就是现在看到的阿米尔。我执意地选择自己的广电专业,觉得不能再遵循父母“医卫”或是“教书育人”的意愿,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能再做“牺牲”。想想,我到底做过什么“牺牲”呢?似乎什么都没有。反倒是现在,明明已经过了18岁,爸爸妈妈早就没有抚养我的义务,可是却还是供我吃穿住,甚至还要操心“工作”和“男朋友”的事情,他们一直在为我“牺牲”,牺牲了他们的时间,健康。
很多道理,我们总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经历才能去了解。
哈桑,这个阿米尔后来才知道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这个愿“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读到他,总让人觉得怜惜,或者说是心痛。他称自己爸爸为“老爷”,称自己哥哥为“阿米尔少爷”,他处在不被社会承认的一面,当然这些,他这辈子都没得到知道真相的权力。小时候,他们一起玩,一起恶作剧,一起放风筝……在外为阿米尔挺身而出,在家为他承担一切错误。即便他知道,在他遭受人生最大的屈辱的时候,他心中的“阿米尔少爷”正站在不远处,可是最终却没能为他挺身而出。回到家,哈桑什么都没说,他当做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人独自承受着痛苦,还试图和阿米尔回到从前那么要好的关系。但是阿米尔变了,他对哈桑变得不耐烦,害怕见面,甚至使出计谋陷害哈桑将他赶出家门。因为他不敢面对,他被心中的罪恶感深深折磨,为自己的懦弱无法原谅自己。也许哈桑走了,罪恶感就没这么深了,也许就可以忘了。
可是,故事远非如此,阿米尔在此后的日子都在找寻一条“做回好人的路”。
在美国的时候,他经常会回想起哈桑,想起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回想起在那堵坍塌的泥墙后面小巷里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幸福或悲伤的过往都会扯痛他每一条神经。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该怎么救赎?怎么解脱?于是,便有了后面的索拉博。当哈桑最终把生命都献给他心中敬爱的老爷的时候,阿米尔对哈桑所有的歉疚就只有在索拉博身上偿还了。
其实,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因为在看到哈桑后来的生活的时候,我是替他开心的。因为他有了真的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有漂亮的妻子,有聪明可爱的儿子,多希望这就是他的余生,这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人该得到的。可这是悲剧,是哈桑一家人的悲剧,也是阿米尔的悲剧。
阿米尔和索拉博的开始,是阿米尔为救出索拉博身负重伤,而最终索拉博用弹弓射伤阿塞夫使两人逃脱,这刚好也是哈桑之前为阿米尔所做的。阿米尔用时间和耐心去拉近与索拉博的距离,可是,索拉博是个沉默的孩子。他的沉默不是来自洞明世事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承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地照单全收。这个,像极了他的爸爸——哈桑。这个孩子,需要关怀,更需要信任。可是,恰恰是阿米尔无心的“出尔反尔”,差点断了他自我救赎的路。
我希望如五柳先生那般,“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我也会常常拘泥于细节末枝。当索拉博对阿米尔说“厌倦了一切事情”“我很累很累”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因为索拉博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但他目睹了父母的死,也经历过在孤儿院的悲痛生活。他恳求阿米尔不要让他再回到孤儿院,他害怕被那里的人再次欺负,当希望面临破灭的时候,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了这些事情,我似乎可以理解索拉博的所作所为,他说“……希望你没有……我希望你让我留在水里”,毕竟,在那样的环境下,死真的是件幸运的事儿。当然,故事不会让索拉博死,否则,阿米尔又该如何救赎自己呢?从哪儿去寻找那条“通往好人的路”呢?
到这儿,故事快要结束了。
结尾,是阿米尔和索拉博一起放风筝。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并说了哈桑曾用生命表示忠诚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是不是,迎合了大多数人大团圆的心理?
总之,我被震撼了!
华盛顿邮报如是评价《追风筝的人》: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练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描淡写,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鹤》。
我希望,我们都会遇上这么一个愿为自己“千千万万遍”的人,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遇上了,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