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疣柄牛肝菌(学名:Leccinum aurantiacum (Bull.) Gray)是伞菌目、牛肝菌科、疣柄牛肝菌属下的一个种。它在中国的多个地区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
•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3-12厘米(有时可达21厘米),半球形,光滑或微被纤毛,颜色为橙红色、橙黄色或近紫红色。
• 菌肉:厚且致密,初始为淡白色,后逐渐变为淡灰色、淡黄色或淡褐色,受伤时不变色。
• 菌管:直生、稍弯生或近离生,在柄周围凹陷,初始为淡白色,后变污褐色,受伤时变肉色。
• 管口:与菌盖同色,圆形,每毫米约2个。
• 菌柄:长5-12厘米(有时可达20厘米),粗1-2.5厘米(有时可达5.5厘米),上下略等粗或基部稍粗,颜色为污白色、淡褐色或近淡紫红色,顶端有网纹。
• 孢子:印淡黄褐色,孢子为长椭圆形或近纺锤形,淡褐色,大小为17-20μm×5.2-6μm。
生态习性
橙黄疣柄牛肝菌通常在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分布地区
该菌种在中国的河北、陕西、四川、黑龙江、吉林、青海、新疆、辽宁、云南、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经济用途
橙黄疣柄牛肝菌可食用,味道较好。此外,它属于外生菌根菌,能够与乔松、桦、山杨等树木形成菌根。
营养价值
橙黄疣柄牛肝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多种氨基酸及矿物元素,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绿色食用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