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的学琴者,在演奏某首作品或某个片段时,非常喜欢模仿名家的录音。
针对这种做法,宛与洛为大家聊一聊我的看法。
一、首先得学会模仿。学习、练习的过程,本身也是模仿的过程
在初学阶段,我们对于基础的演奏技术以及技巧尚未熟悉,此时他人的演奏,老师的示范,名家的录音,就是宝贵的“资料”,非常值得参考。
学习、练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模仿的过程。我们只有把他人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复制”的方式,变成自己的,才算是学会与练会了。
比如要练习“八度”的演奏。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别人在演奏“八度”时,手掌、手指的状态都是怎样的;其次要聆听,“八度”所产生的听觉效果是什么感觉,要牢牢记住这种感觉;最后便是自己“上手”练习。乐器是个必须要有大量练习、大量试错后才能掌握的技能,这一步必不可少。
二、在模仿中发觉自己的特点,“打造”自己的“差异化”
当我们已经可以熟练地演奏某一技术,甚至很多首作品时,此时若是继续单一地模仿,效果则不大了。
在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技术之后,最好的提升自己能力的做法,是在模仿中发觉自己的特点,即“打造”自己的“差异化”。
所谓“差异化”,也就是与其他人相比,他人没有,而自己独有的一些东西。
如演奏风格、教学风格、某一技术或技巧的演奏习惯等。
只要这些风格与习惯,在不影响整体的演奏情况下,能够体现自己的特点与“亮点”,那便是可取的。
我的演奏习惯是,永远不能让自己演奏得较“满”。所谓“满”,就是使用极大的力度,“生成”极强的音量。
这种“满”,我认为有两点不好。一是太“躁”,影响作品的美感;二是很容易使自己的演奏过快疲劳。
永远给自己的演奏“留有余地”,留有我可以自由掌控的“余地”,这是我的“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