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个世界的存在。
虽然有时在街角、在人海会与这个世界的人擦肩而过,可除了再回首的一眼好奇,我对他们真的一点也不了解。
但还是幸运地,因为一次课程,因为一个老师,我竟然有了进入他们的世界的登门牌。
第一抹美好
刚到这个新奇的世界,明明和普通学校没什么两样,可是满眼还是新意。除此之外,还有些许警惕。因为艳(我的舍友,是个接触过特殊儿童的人)告诉过我,她遇见的特殊儿童不乏有一些是有攻击性的。
揣着小心和好奇,我一步步往世界深处走。第一站,就是操场。
在我们的前面,有一个见习生。刚走没两步,突然她背后出现一个女生自来熟的,两手搭在她的肩上推着她往前走。我很紧张,因为那个突然出现的女生并不属于我们见习生的行列。毫无疑问,是一个特殊儿童。我真担心,女生会突然动手。
但是没有,女生只是在和我们玩,或者说,在和我们这些闯到他们世界的新人打招呼。这种方式很与众不同,与我们的世界的方式比起来。但是能真真的感受到他们想与我们交流的善意。
我们对他们好奇,因为他们对我们来说是陌生世界的人;
他们对我们同样好奇,因为我们对他们也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经过这么个小插曲,我绷紧的心弦放松了。
真自责,面对这样的世界,一个在书本小说中看到会感动会怜爱的世界,我却在现实生活中的第一反应是好奇和警惕。
放松了心神,我对周围的环境的感知才更敏感。我们这些“远来做客”的见习生周围,总会时常跑来几个小孩子。他们不说话(或者不会说话),只是默默地站在一边,左看看右看看,有时歪一下头,有时和我们对视微微一笑,就害羞的跑开了。
我有幸收到一个女孩子的微笑,虽然女孩子因为自己的生理原因,导致面部肌肉笑起来有些不自然,但这个笑容,真实到美好。就像我在学校被一次偶然机会惊艳到的海棠花一般,令人心动。
继续前进,就是他们的大本营了。我们小组被分配到小学五年级一班。这个地方,属于默声——聋哑的世界。
因为认识到他们柔软的打招呼的方式,我的心早已化成了一汪水。我想怀着万分的温柔去呵护班里的十一朵幼苗,可是当真正接触下来,才发现自己又多想了。
课堂上,教师们比划着手语授课;学生们依赖着助听器(很幸运,这个班依靠助听器,大多数人能听见),努力着让啊啊啊啊的声音也汇聚成朗朗书声。同样的教学设备,同样的走神的同学,同样需要老师督促才能交全的作业,同样的语数体美课。
课堂下,学生们三三两两的用手语交流,脸上的表情那么丰富,偶尔的啊啊啊声那么生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过着自己的课间生活。同样的你追我赶,同样的神采飞扬,同样有串班的同学,同样有学生间的小矛盾。
他们的世界,那么正常。反倒我们成了异族人。
这还是第一次,我深刻觉知到了不同“族”的语言,真的可以划分出两个世界。
第二抹美好
再次来到他们的世界。
比起上次,我此行走的更深更远。
感谢崔老师搭了一座桥,让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世界留下一寸声音。
安排之外,我竟荣幸的给他们上了一节语文。没有时间准备,没有时间彩排,在小五一班的语文老师的鼓励下,我讲了一节生字课。我知道,比起组内准备过的同学,我的讲课必定不够精彩。我只是抱着尽力的念头,站上了小五一班的讲台。没想到收获了语文老师的表扬。
对于这次讲课后的表扬,我开心一时。可令我愉悦万时的却还是课堂上一个女生的笑容以及课堂上每次大家的整齐跟读。因为抱着课堂不会多精彩、抱着与学生存在语言隔阂的念头,所以课上真的有一刻是泄气的。
但就在第一次尝试组织大家跟读时,我有了继续下去的自信;在一次接一次的跟读中,一个女生边读边看着我开心的笑了的时候,我有了我的课堂并没有那么糟糕的自信。
他们的跟读是很模糊的字词声,更多的是单音节的音。但他们一遍遍的跟读,他们响亮的声音,真令我幸福。尤其是那个女生绽放笑容的一刻,我的心完全对接了她们要传达给我的喜悦、善意以及陪伴。
语言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确实很重要,但心与心的交流有时却会更明了深刻。
我在他们的世界留下了一寸声音,他们回给我的却是无穷的感动与回忆。尤其是接下来的阅读时光。
阅读课,在你的记忆里是什么样的?大家默默的捧着自己的爱书在教室或在图书馆阅读?大家兴高采烈的一起交流彼此的读书小心得?老师声情并茂的分享着经典的书籍片段或故事?
在他们的世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一节阅读课。
阅读教师也是聋哑人,她依靠助听器能听见,但也无法吐字,只能发些简单的音。这节阅读课,她给大家继续“讲”上节课没诉说完的童话故事。
没错,是童话故事,虽然已经是五年级,可是他们实际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等,都远低于五年级。
阅读老师将故事投影在大屏幕上面,用着“抑扬顿挫”的手语给座下的每个人讲故事。老师会时常给同学们指一指故事“讲”到了哪里,不时还会发出一些声音提醒同学们集中注意力,那声音轻而短,看得出老师因我们而存在的稍许羞涩和拘束。
底下的学生们,能感受到他们爱这样的故事课。三三两两,在视线通达的地方注视着大屏幕。讲到开心处,老师敛蓄的笑一笑,他们也前俯后仰的大笑大乐;讲到生气处,老师“语速”加重加急,他们也不停的在用手语“诉说”自己的气恼;讲到大快人心处,老师的“语气”轻快了不少,听得出来落了块大石头,他们也高兴的啊啊叫,甚至情绪所至还会拍桌子……
这节课堂,老师和学生都随意又亲切。
师生间有来有往,课堂上气氛极佳,是很成功的一节课。
可是,一旁观课的我们,心里却沉重的不行。此时文字描写的有多生动,我们的心里就有多压抑。这该是一节有声音的课堂,可是大多时候,却静默的让人想哭泣。
我们看不懂他们的手语,只是在旁边默默的感受着,感受着。
第三抹美好
好不容易进来这个世界,虽然时光短暂,但还是想看看更多的不同的风景。
走入盲班,孩子们很热情。
我很幸福,赶上了他们的音乐课。在这节课上,我忍不住的还是抹了眼泪。他们唱的《最美的光》,真的特别动听。我们知道,这时候最应该静静的倾听,可是心里的情绪翻滚,总想抓住时光留下点什么,于是还是默默的拿出了手机,默默的对时光剪影。
歌声是连接心声的:他们没有看见过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但心里却洒满了阳光的色彩。
盲班的教室是我最喜欢的一间教室,里面充满了人情味儿。没有我们经常见的多媒体,摆放的是更便于盲人使用的教学设备。墙壁上张贴了一幅大大的柳树戏鸟图,中间还穿插着孩子们的盘子画,给人一种家的温暖的感觉。后面的黑板用汉字和盲文组成了黑板报,黑板报的上面也贴了满满的奖状。而离阳光最近的地方——窗台上却摆了出人意料的青椒。
放在我们的世界,这样的布置算不了什么,可是放在盲班的世界,真令人感到幸福。看不见又如何?依然要幸福的向上生活。
有时候,眼睛享受不了的,心却可以。
所以,对着孩子们,我高声的赞美着他们的教室。
盲班的老师我只见过三个,除了班主任,另外两个也是看不见这个世界的。
音乐老师很爱笑,长得很小巧,整个人透着温暖的光。
按摩老师戴着墨镜,给人第一感觉有些严厉,但其实她也是个可以和学生说笑的长者。她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上课伊始,一个一个摸着检查同学们作业,明明想板着严肃,却还总是不经意间流露笑容的样子,很亲切。
最后一个便是班主任,性格很好。没有听过她讲的课,只是在第四节课,她来接盲班里面因为身体不便要每天中午提前下课的小孩时,匆匆见了面。但我很喜欢她,因为这个教室是她与孩子们一起布置的,其间的用心与热爱,感受的出来。
第四抹美好
匆匆的两天,对于这个世界,只看到了一些掠影。
他们就像冬日的暖阳,暖入心扉。可这份温暖,却是建立在冬日的北风上。我能确确切切的感受到,他们在这个世界里面努力向上的生活,却也能捕捉到几丝背后生存的寒冷。
我真眼看到了这些幼小的孩子们身上的残缺:有眼睛的遗憾,有听力与发声的遗憾,也有某些肢体的遗憾。这份残缺有因为先天,但也有因为后天的意外。
我听到他们有些孩子幸福的每周可以回家,也听到有些孩子只能寒暑假的见见爸爸妈妈;我听到有些孩子依然有家里的宠爱,也听到有些孩子的父母又要了健健康康的弟弟妹妹等;我听到上小学的他们说着稚言稚语的孩子气的话,也听到上小学的他们说着懂事到让人心疼的大人似的话。
难受,很难受,难受到鼻头泛酸,难受到眼睛不受控制的进了风沙。
还记得刚来这个世界、走到操场上,听着广播的声音,我曾皱眉,以为这只是给我们这些“参观拜访”的过客去“欣赏”,可是现在,我只希望这片世界所有的所有,能越来越趋于“正常”,越来越趋于“我们的世界”,直至有一天,成为一个世界。
到时间了,我该回我的学校了。
可是——
你说,那片世界那么大,他们有幸有学校高墙的保护,那其他人呢?他们有幸在学校可以学到一些生存的技能,那其他人呢?他们有幸在“一米”的世界里“长”满阳光,那其他人呢?
不知道,不敢想。
我没有那个能力,让春暖花开。
只是祝福,再祝福:
愿你们的世界,一米,也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