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
文章来源于对友人2023总结的回复,没想到写成了关于分众传媒的内容。本篇探讨了两个问题,卷爸没有答案,还望高手们不吝赐教。
问题一:如“分众传媒”这类股票的实际操作中,效率最优化的方法。
问题二:什么才是投资研究的核心?以及研究的合理距离?
「 分众传媒企业分析」
1.产品、需求、企业价值
(1)品牌广告是一种心智渠道税,是公司的核心价值和主要业务。
品牌广告在市场经济下,有广泛需求,一方面来源于既有企业维护心智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创新企业播种心智的需求。同时因其税收属性,需求长期持续。因心智的遗忘属性,是快速消费品类。因消费是GDP的最终闭环,具备成长空间。
分众的电梯电视(一楼电梯外)、影院、部分电梯海报(电梯内)和部分电梯电视(电梯内)属于此类。
客户主要为各大品牌,不受地域限制。
竞争对手是电视媒体,如各CCTV等电视台;长视频媒体,如腾讯视频、爱奇艺。其他户外媒体,如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公交站台广告。由于各家提供的产品场景不尽相同,行业差异化竞争,拥有相对宽松的竞争格局,属于垄断或寡头垄断行业,利于企业长期存在以及获取经济利润(经济利润相对于资本利息而言)。
人类与家庭电视交互的不断较少,电视媒体的价值在受到侵蚀。长视频媒体付费去广告的属性,无法获取高端客户。户外机场高铁媒体虽然具备高端客户,无奈展示频次太低。只要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景模式没有变换,电梯媒体的触达人群广、触及频率高、覆盖人群中高端的属性就可持续。
(2)流量广告是一种效率转化工具,分众的部分电梯海报(电梯内)和部分电梯电视(电梯内)属于此类,客户主要为大型集团的本地分支机构、本地中小企业和商家,是分众传媒的次要价值和业务。而此部分业务,由于AI的出现,按分众传媒最新会议纪要,有效率大幅提升的可能。
2.管理层的人性
通过网络上的文章、视频等数据,发现江南春智商高、工作积极、努力,具备正向价值观,属于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类型。
(1)智商高:总结出梯媒竞争的核心逻辑和要点,语速快,逻辑思维清晰,公司大客户的很多精彩文案出自江南出之手。
(2)工作积极、努力:全年仍然拜访300以上客户,江南春接受采访的时间地点很多是在早上5-6点的酒店LOBBY LOUNGE。
(3)浪子回头:江南春坦言当年美股上市后,通过各种办法想提高公司股价,然后卖掉割韭菜。后来机缘巧合下,没有成功却异常惨败,86亿变成了6亿USD,从此浪子回头,提出人生要以服务为目的,赚钱是顺便的事情。通过观察后续,得出他不仅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
(4)回馈股东思维:这是投资中,需要考察管理层最最最重要的点,是股价理智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不同于富了就要盖楼,分众传媒仍然租用在当年的普通办公楼中,近千亿公司的董事长办公室只有16平方米,家具一看就不像高档货,这是巴菲特投资中非常看重的事情,很多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办公家具都是几十年的便宜货,木材坏了还在用。公司总部召开业绩发布会的会议室太小,经常要站着听。
其次,现金溢出的公司,常规动作是投投投、买买买。江南春也不例外,在其尝试后,失败远多于成功(其中成功的一家收益COVER了其他的失败,暂时还算没有太大的浪费),目前已经减少了此类支出,更多的在和专业机构合作。同时将精力和目标聚焦在了模式出海,专注本业。
再次,经过尝试懂得投资艰难的江南春,根据经营阶段和公司情况,在2021年开始加大了分红,其中2021-80%分红率,2022-217%分红率,这点由于刚刚开始2年,需要继续观察。
3.结构性增长空间的白天鹅属性
由于广告行业的税收属性和客户属性(毕竟钢铁煤炭不会打广告),行业的市场规模和GDP总规模及消费占GDP比重息息相关。
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各国广告支出规模占其 GDP 比重保持稳定,其中发达国家广告支出占比更高,约为2%左右。美国比重为2.5%、日本为1.6%。我国整体广告支出占GDP比重则稳定在0.85%-0.90%之间,但 2022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滑影响降至0.77%。
中国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转动消费的飞轮,来主导GDP的增长,这是市场经济路径的闭环,也是过来人的经验。
由于我读过的逻辑,坚定看好国运,认为结果是必然,只是不确定具体的时间。
4.市场的检验是贝叶斯的试金石
(1)需求真伪检验:
公司在一级市场钱不当钱花的互联网大肆投资年代,可谓赚的盆满钵满。毕竟互联网公司的钱不是自己的,且这个游戏的逻辑只有干死对手,才能上位存活,一个做了有好处,不做有坏处的事情,造成了当时广告主放弃了效率,转投了赌博战争,推高了分众的利润。
后来由于互联网投资的降温,对公司的业务利润造成了断崖式下跌,而目前分众的这部分业务已经成功被消费品填补,所以说,分众的产品是有真需求。
(2)护城河检验:
新潮传媒眼馋大额利润,集合一众资本过来抢食,分众传媒被动应战,在受轻伤的情况下,成功守住了自己的山头,所以公司有一定的护城河。但既然是打仗,就一定会受伤,所以分众护城河的逻辑前提是:我们假设人不会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无差别射击。
以下这段写于10月11日:
拿分众为例,企业有没有护城河?
有,毕竟新潮没把他打下来。或者说,在新潮股东要求足够回报率从而可以提供的资金下,没有把他打下来。
他的护城河有特别宽阔吗,是那种可以给很高估值的公司吗?
明显不是,看19年净利润只有18.55亿,同比18年57.9亿下降68%就知道,这场阻击战他自己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里的受伤和上文处受轻伤指的不是一个概念,上文指的是护城河受损,仅仅轻伤。这里是短期利益受损,是严重的,但我们假设,不会有人做没有利益的事情,纯纯为了干),而战争结束后,利润迅速回归(不考虑接下来的疫情)。
他有山头,但这个山头不是茅台,也不是苹果。你说五粮液降价到100会伤害茅台,大家去买五粮液吗?小米降价到100大家会不去买苹果去买小米吗?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差别,分众是渠道税和效率工具,税收是有一定比例范围的,效率工具是不会有溢价的。没有客户因为这个电梯里的相框logo是分众而多付一分钱,他们多付的是分众的楼内客户和全国网络。
分众在互联网高峰期的业绩,是一过性的非经常收益,而不是常态。当时广告主放弃了效率,转投了赌博战争。
而从经济角度考虑,资本是为了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做慈善吗?明显不是,那就最终还会回归效率,只要回归效率,当时的分众就相当于中了一张彩票,不可持续。为什么现在改成消费品大头,他稳定多了呢?就是目前他回到了他本应该值得钱。
(3)极端事件检验:
疫情加速了新潮战争的结束,也开启了另一种极端特殊事件对公司影响的检验。结果明晰,三年平均净利润43亿,公司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4)经济衰退检验:
目前刚刚开始,确定的是经济衰退,企业一定会受影响;不确定的是,影响的力度到底有多大,企业能守住的底线到底在那里。这也是未来要持续跟踪和检验的地方。
5.商业模式与属性:
(1)模式清晰易懂;高毛利、高净利、高现金流、高ROE;盈利再投资需要的资本非常小,妥妥的现金奶牛。
(2)广告行业与经济息息相关,短期内易受经济景气度影响,但只要确定长期经济会持续发展,不改变长期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分众是一家具备长期确定性价值,但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大幅度波动前行的企业。
对于前者,我们要研究确定性价值的底线在哪里,这涉及企业估值部分的内容,不在本篇讨论之列,但大概上,卷爸认为40亿的净利润,10%收益对应不增长情况的市值400亿。但A股市场没给过如此低点,近年的低点在22年10月份大底,对应市值612亿,市盈率15.3倍,考虑10年收回投资成本(7.2%的复和收益,未考虑分红),相当于市场给予企业未来10年8%的复合增长率,折合平均净利润在62.5亿/年。考虑到企业的海外增长,以及10年期的经济波动上升,卷爸认为市场是有效的。
对于后者就是开头的问题一:“分众传媒”这类股票的实际操作中,效率最优化的方法。
(1)类别特点: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但短期(1-3年)价值受其他因素影响波动较大。
(2)影响因素明确:如分众传媒的经济情况。
(3)效率最优化:提前预判影响因素,从而波断操作成功,提升收益。如分众传媒在经济衰退预期中,做波段卖出。并在经济复苏预期中,做波段买回。
想请教的是,由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知识局限,在看到复苏或者衰退的时候,预期往往已经反应在了股票价格之中,这种方法是否能有超额收益?如果有,成功的概率如何?具体的操作能量化出可执行的参数吗?
如果上边的问题太过宏大,那么请参考如下具体问题:
我持有分众传媒,由于2023年分红,采用前复权价格:
2022.12.30日收盘价6.26元。
2023.08.31日最高价7.83元。
2023.12.07日收盘价6.07元。
翻看群内记录,复盘当时情况:
6.6日,XX说,经济数据和信心都太差了,不过不影响高端消费。股价6.3元。
6.26日,XX说,现在经济低迷,确实需要几个标杆企业。股价6.59元。
7.16日,XX说,今年整个奥莱,包括唯品会都异常火爆,可能是跟今年整体经济环境不好有关系,很多老百姓转向这类渠道消费了。股价7.33元。
9.8日,XX提出若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高企,这种负面的经济环境是否会影响到比音的销售增长?如果有影响,那么什么时候会体现出来?股价7.4元。
9.21日,XX说,实体经济衰退不知道要持续多久。股价7.16元。
10.12日,群内探讨经济不行,工作不好找,薪资下降,股票7.32元。
10.26日,XX转信息,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但基础不够牢固。股价6.77元。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虽然不好,但是国家也不断出政策,所以不知道是不好会占上风,还是国家的政策会占上风。
从第一次讨论经济不好的6.6日(当天股价6.3和去年收盘6.26几乎相同),到股价到顶的8.31日,三个月股价上涨了24.3%,所以显然,在发现不好预期的情况下,如果立即反应,并不能带来超额收益。
然后一直到10.12日,股价还在7.32,其实是有逃跑躲过这次下跌机会的,但是我没有把握住,因为我仍然没有这个方向的思维,也就不会产生行动。
直到今天,我多少感觉到经济不好了,可是股价已经到了6.07。
我是一个反应比较迟钝,或者可以说敏感度不够,偏向于不可知论的人,这代表着我对影响分众的因素,经济不行的反应会慢半拍,而且我的反应是基于感受推断,而不是对宏观经济数据的研究推断,逻辑基础不扎实。
这种慢半拍的反应,让我吃到了前段的上涨,也吃到了后段的下跌,白白做了一次过山车。到今天确认经济很弱的情况下,正如前文所说,股价已经反应了目前预期。而对于之后的情况,需要再来一次预期判断。
同时,以上情况还要考虑到,政策占据上风经济好转的平行世界。那么依据影响因素买卖的价值可能就更小了。
写到这,我发现好像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这种方法是否能有超额收益?——不一定,因为立即反应没有吃到大额上涨。但是持续的低迷确实造成了后段的下跌。这里没有出现我可以判断的卖出信号。
如果有,成功的概率如何?——不确定。上述是个例的一次性推理,不具备统计学的观察意义,仍然无法确定,按影响因素做股票买卖是否能有效。
具体的操作能量化出可执行的参数吗?——不能,全凭感觉。
结合以上分析,我认为从影响因素角度下注和撤注,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过程中我冒出了另一个想法。
想法来源:
(1)巴菲特三原则:坏了、贵了、有更好的。
(2)李录对卖出时机的回复,摘录如下。
同学:你怎么找到一个合适的卖出的时机?
李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是逐步进化的。我曾经有一个原则,如果在某个价格我不打算买,我就可以卖。现在我觉得自己进化了一些,因为当我对某个领域、某家公司产生洞见的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就是生意的所有人。即使有人说,你该卖了,价格已经很高了,而且这个价格确实我也不愿意再买了,但从长期(譬如10年)来看,我的洞见、对这家公司这个行业的深刻理解都告诉我,赢面还是很大,这个生意会越来越好,好生意就是会越来越好,这些生意的管理人拥有巨大的资本优势,在某些行业里,这是绝对的优势。所以这种时候我就有另一番考虑。
首先,我要考虑卖了之后是否有机会再买回来;
其次,还要交巨额的税金(资本利得税),这些应缴的税其实相当于你从政府那里拿的免息借款,只要不卖,这个免息杠杆就一直在,税率可能在30%,甚至高达40-50%,你可以用40-50%的免息资金增强你的投资,不会收到催款电话,也没有还款期限。假设企业善用手中的资本,他们回报可不止15%,我发现很多卓越企业的回报率高达50%-100%(ROIC),到了这一步,算数就变得更有意思了,你会发现增长的速度高出你的想象。所以说自信非常重要,而且你要有信心自己的判断和预测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正确。
我再强调一次,你一生可能也就只会遇到几次这样的机会,你自信你能看准到10年之后,已经很出色了。那些在投行工作的人以为可以预测无止境的未来——你觉得这可能吗?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大家都知道,他们连明天都无法预知,怎么可能预知未来5年、10年呢?还要预知永远?他们做的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我保证,如果你天资还不错,个性也合适,再加上努力,用一生来学习,也许在未来50年的投资生涯中你能找到5-10个机会,在这些机会中,你有自己独特的洞见,能比别人更准确地预知之后十几二十年的情况。到了这时候,你根本不会想卖。有什么理由要卖呢?政府免息借你钱,也不会把钱要回去,企业的年资本回报率(ROIC)高达40-100%,这在税务上是非常有效率的配置,所以你不会去卖。
同学:那为什么你卖掉了添柏岚?
李录:因为它没有这些特征,它不在卓越的企业之列。我现在的组合里有一些公司是在这个行列中的,但我不会谈这些公司。
以上无论是巴菲特的三原则,还是李录的卖出标准,对于“有更好的”可以卖,其实指向了两个点:
(1)更好的胜率:即更优秀的企业。但是在本身企业非常优秀的情况下,卖出容易买不回,这个风险更大。李录详细解释了风险的来源:一是买不回。二是资本利得税。对于分众传媒来讲,虽然我认为企业很优秀,但由于周期性原因,买不回的概率大大降低。而资本利得税国内暂时不需要考虑。
(2)更好的赔率:不想买,就可以卖。在其股价7.83元,折合市值1130亿的时候,已经完全不想买也不会买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了更好的标的,虽然长期胜率低点,有槽点,但如果赔率足够高,就应该置换了,比如当时的济川药业、江南布衣、禅游科技。很不幸,当时没有现在的思维,也没有那几个标的的研究。要想提高收益率,股票池的储备,必须充足。
问题二:什么才是投资研究的核心?以及研究的合理距离?
目前我这种研究方法的颗粒度太细,花费时间巨大,单个标的研究时间过长,虽然细节可以缩小不确定性,提升胜率,但也要看机会成本。
我认为,投资研究的核心在于辨别逻辑的能力,在具备判断逻辑的情况下,就可以买入了。数据的深入研究,可以后置,毕竟机会可遇不可求。
例如:8月看到网友的华晨中国逻辑买入,现在已经卖出,收益30%+,并没有读任何一份年报和数据。
我理解,投资研究的合理距离应该是微观(企业研究)到中观(行业格局及趋势判断)这一区间,其中中观的行业相当重要,结构性的增长才可以坐上高速列车。
例如:比音勒芬的逻辑确认,更应该从高端品牌未来会有更多需求入手,而不是跟踪店铺短期的数据。当然跟踪也很重要。
以上文中的两个问题的分析,还请帮忙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如果有其他见解,请一并指正。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由于对财务管理、会计学和行业供给和需求的行为模式知识的缺失,请您务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我所有的数据分析,如果您能指出分析中的漏洞和错误,定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