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战国时期最牛的国家,人们第一个会想到的肯定是秦国、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战国末期的天下基本上也都是它们几个国家的,吸引了天下无数英年才俊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
如果说起燕国或许人们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但是说起战国末期燕太子丹指使自己的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政这件事恐怕没有一个人会不知道。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人们普遍认为燕国是很弱小的存在,但是我们同样不可忽略的是燕国也是位列战国七雄中的一国。从春秋到战国几百年的风风雨,诸侯国之间兵戎相见,相互残杀之后剩下的七个国家里有燕国就说明燕国还是很强大的。
其实在战国七雄里要数燕国的地位最为正统,因为燕国国君是姬姓正统,可以说燕国根正苗红。追溯到燕国的祖上,我们就要从周武王十三年说起,周文王庶出长子召公奭跟随姬发参与了牧野之战,并击败商军。后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获得封邑,封号为“燕”。
在春秋时期燕国还只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小国,那个时候的燕国被戎狄包围着,与中原各个中原诸侯国之间的联系也很少,到了春秋时期的中期阶段燕国才与齐国有了联系。不过两国之间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却急剧下降,甚至一度成为敌国。
其主要原因也很明显,其一就是两国是邻国,两国在边界上也经常发生一些小的摩擦,这就让双方都感觉不到安全感,曾一度紧张到要发起战争。
其二就是燕王哙超乎其前的思想,将自己的王位给自己的丞相,这也是的燕国成为战国中的焦点。齐宜王认为这个时候的燕国肯定是最弱的时候,而后也就有了后来齐国入侵燕国的行为。公元前314年,燕国统治阶级之间发生了内杠,而齐国也正是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举出兵进攻燕国,不仅丞相当众斩首示众,还将燕王哙趁乱杀死。
除了这些齐军在燕国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燕国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齐国的丑恶嘴脸最终还是被他自己给揭开了。燕国民众最终忍无可忍进行抗争,其余各诸侯国也都在各种方面对燕国进行援助,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齐国也就只有撤兵的选择。
后来燕太子姬职在燕国大乱的时候继承了王室正统,称号为“燕昭王”。齐国在燕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深深的刻在了燕昭王的心里,他的身上背负起了为国报仇的家仇国恨。燕昭王统领燕国的那些年不断钻研治国之道,发布招贤令,广纳天下贤能之人。燕国也在他的主持之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公元前288年,秦国与齐国两国想要共同谋取天下,两国在暗地里暗暗接下盟约,企图通过东西联盟联手统一天下,事成之后秦国国君称为东帝,齐国国君称为西帝。秦齐两国暗结盟约的消息被其他诸侯国知道之后,纷纷设法阻止秦国与齐国之间的阴谋。后来迫于无奈秦齐两国也只有放弃称帝的想法,只不过各诸侯国并未对他们减少戒备之心。
在这一时期齐国也很不安分,明明已经犯了众怒结果没多久齐国继续对外出兵扩张自己的领土,并且还灭掉了宋国。各诸侯国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很震惊,同时它们还真的很担心齐国还想要称帝。也正是这个时候燕昭王想要复仇的机会来了,其余诸侯国之间互结同盟,建立了反齐联盟。
在这其中燕昭王积极推动反齐联盟的构建,并且称燕国愿意打头阵做出资最大的投资人,这对于其他各诸侯国来说其实是很乐意的事情,毕竟谁挑头将来很可能成为齐国攻击的对象。反齐联盟成立之后联军统帅由燕国名将乐毅担任,同盟军有燕、秦、赵、韩、魏、楚。六国联军在乐毅的统一指挥下仅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就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愍王也在这此次战役中被杀。到最后强极一时的齐国也仅仅只剩下两座城池未被攻陷。
齐国之所以在最关键的时刻保留了起死回生的火苗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燕国内部发生了分歧,一些燕国大臣认为乐毅如果为燕国建立了不世之功之后恐怕燕昭王也很难束缚他。联军在乐毅的统领下不仅做到了攻城,还注重安抚齐国老百姓的民心。乐毅之所以没有立即攻下齐国最后的两座城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乐毅的攻心计,也正是为此燕国奸臣有了可乘之机。
这些奸臣联名跑到燕昭王的面前弹劾乐毅,说乐毅的坏话,向满朝文武诉说乐毅威胁论。燕昭王也不是傻子,燕军在外辛苦作战,现在自己家的后院先着起了火,燕昭王瞬即决断斩了这几人,同时对满朝文武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不遗余力的支持乐毅。”后来发生的变故是在燕昭王去世之后的事情,燕惠王即位之后他担心乐毅真的会如满朝文武背后议论的那样。于是就对乐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没多久乐毅就被驱逐出燕国了。
尽管后来齐国没有被灭,但是燕昭王身上背负的国仇家恨总算是报了。经过这一次战役之后,齐国的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齐国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地位也由原先的一流地位变成了二流国家。而燕国在燕昭王去世,乐毅离走之后,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作为了,直到最后被秦国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