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冷漠,相邻胡同里的人家老公竟然不认识,逢年过节回去的时候,除了在自己家里还是在自己家里,从来没有出去串过门,甭提多无聊了。无聊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不但体现不出“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反而还互相防备。
老公习以为常,这和他从小爸爸就不在身边,常年在外跑车有关。那时婆婆是从外村嫁过来的,和婆家奶奶的关系不好,常常把老公锁在家里自己玩儿,他除了认识几个同学外,和所有的同龄人都不熟。自从我嫁到他们家,过年的时候都没见过有人来家里玩儿,这和我小时候大相径庭,我在我们村儿,那可是走到哪儿招呼打到哪儿。
现在农村里几乎家家都有车,可是农村的胡同比较窄,有一家门口停车,其它车就过不去了。如果是在我们村,我爸肯定就直接去人家家里叫人把车挪走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怕麻烦。老公家不一样,他们不会主动去麻烦别人,宁愿开车绕来绕去。换做了我,因为车技不好,我宁愿厚着脸皮敲开不认识的人家,让人把车挪一下。
就像今天一样,我独自开车回去,经过的巷子里堆放着一堆沙土和木板,小心翼翼地开了过来。等到回去的时候,我不想从那里过了,就换了一个方向。不过,这个胡同里停了一辆车,我的车开到跟前,左边是车,右边距离墙面几公分有燃气管道,我想我是过不去了。结果我就敲开了车所在的那个门口的门,一个大婶和一个小孩儿出来了。我问可以把车挪一下吗?大婶说没有钥匙,我又恳求她帮帮忙,她说不是不帮,是没有司机。后来没办法,我请大婶帮我看着点,我要硬开过去。大婶见此情景,让我等会儿,然后从家里喊来了一个小伙子,给我把车挪开了。大婶还试图解释一下钥匙的事儿,我抢先向他们道谢,避免了尴尬。
现在农村里的青壮年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打工,彼此之间越来越疏远,失去了原来农村里熟人社会的风貌。经历过外乡打工的磨练,电视手机等媒体的发展,农村人的性格也不像以前那样单纯。“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恐怕也不是那么绝对的,不管在什么地方,人与人之间还是要多相处,增进了解,才能培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