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万历十五年》,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一经发行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黄仁宇先生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曾是一名军官,后来弃武从文,颠沛到异国他乡,成为一名学者、一名历史学家。
他治学严谨,融会贯通,人生几十年的特殊经历,对待历史,他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独特视角。他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研究历史,宏观看趋势、看走向,微观解剖麻雀,通过分析几件事、几个人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是他的“大历史观”。
在这本书中,历史学家黄仁宇利用“大历史观”方法,解剖了明朝的万历十五年,指出了明代走向灭亡的社会症结。他以犀利的眼光,通过对万历年间的几个人、几件事进行深入的、带有学者色彩的技术性剖析,画出了明朝发展的脉络,让我们看到了明朝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共七个章节,主要讲叙了六个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名士李贽等人身上发生的一些事,这些人也随着这本书被人们记住。这是部奇书,因为它虽然仅围绕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写了几件事,却写尽了明朝的兴衰,场景不可谓不小。该书叙述平实,人物刻画细致,文笔冷静,分析富有理性,让人读后有很多启发。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这是极其平淡的一年,发生了若干在历史上极为平淡的事件。这些事件,孤立地看似末端小节,很容易被研究历史的学者们忽略,但联系在一起分析,却揭示出了明朝过去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是明朝今后掀起大波澜的因缘。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里,他从这些看似寻常普通的事件中,捕捉到了与明朝未来发展的因果,并把它做为历史研究的重点——万历十五年的人和事。
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吧,跟随历史学家黄仁宇,开始他的大历史之旅……
时光回溯到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登基,年号万历。年幼的万历在严师首辅张居正和生母李太后的教导下,充满激情,勤勉治国,想当一代明君,并干出一番超越祖宗的大事业。
在他皇帝生涯的第一个10年里,他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只是一个皇权象征,朝中大事都依照大学士张居正的意见而行。
张居正,一代名臣,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是个改革家。他在政治上、经济上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处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出现了复苏,社会整体经济出现繁荣,国家富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让明朝一度成为那个时代中的强国,而神宗本人,也被百姓们视作勤勉明君。
在军事上,他全力支持戚继光抗击倭寇,主持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万历三征”,奠定了明朝军事强国的霸主地位。
在历代头疼的治水上,他任用能臣,让水利专家潘季驯四度治理河患,成效显著。
万历这前十年,形成一段辉煌的时期,史称万历中兴。
但就在这时,一件事情发生了,历史从这里开始了变化。
万历十年,张居正因病去世。张居正一死,万历失去了重要依靠,朝廷内阁派别间的斗争日益凸显激烈,此前受张居正压迫的文官们抛出了张居正“胡作非为、欺君罔上”的证据,并弹劾张居提携的官员(如大名鼎鼎的戚继光),逐渐形成一股让社会衰退的暗流,危害社稷、祸害百姓。
万历看着张居正“胡作非为、欺君罔上”的证据,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想起张居正曾经谆谆教导自己要做一代明君,要遵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要亲民、要爱民,要控制欲望,不能奢侈淫乱,没想到他的人生导师张居正,教导自己是一套,他自己却另做一套,他尊敬的、信任的张居正竟然是这样一个阴阳两面人,他的世界观一下子坍塌。
同时他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日益突出。他想御驾亲征,文官不让;他想立自己喜欢的孩子当太子,文官不从,关于太子的国本之争,愈演愈烈,让万历心烦意乱;文官集团对他左右制衡,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治国纲领。
到了1587年,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矛盾冲突彻底爆发。万历看透了文官集团斗争的阴暗所在,刚满25岁的明神宗万历,彻底失去了治理国家的信心,心灰意冷。
做为报复,万历消极应对,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措施,整整二十七年罢政。他躲入后官,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以至于“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这样更使原本就缺乏合作诚意、本来就有嫌隙的文官集团和亦步亦趋的政治体制、军事体制愈加僵化,国家机器几乎停止了运转。
这一年就是万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地步,皇帝和官员对明朝的发展走向已无能为力,此时的明朝就像一辆失去刹车系统、体积庞大、行驶下山的车辆,巨大的惯性,让它越来越快的向下滑去,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跌进深渊。
五年后,即万历二十年,随着老首辅申时行的退休,也宣告着对大明国势理解深刻、怀抱远志之人已尽数谢幕,而此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领导主体的政治集团——东林党宣告崛起,这些人腹无才学,吹捧无度,他们的主政,彻底将明朝一步步推向了灭亡。
这种情形实不是某个人的能力导致的成败得失,而是明朝开国时所建立的政治制度走到了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成为了制度的牺牲品。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实为一部明朝历史失败的总记录。
书的结尾,作者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我读罢此书,掩卷沉思。正如作者所言,在历史长河中,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历史长河在这里转了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