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获】
用干货句形容:掌握了一些基础写作技巧,比如写作结构、写开头,写结尾 、素材收集和爆款标题。
其实,还有一些自我感觉微妙的收获:
- 早起需求持续加强
B型血,早起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但是早起用来写作和阅读,却是参加写作营后的习惯。不得不说,这个习惯我好生喜欢,因为解决了早起只能用来喝咖啡和做早餐的事。现在换成了阅读和写作,对早起的需求持续这是我第一周启用和第二周持续习得的技能。称之为技能,是因为以后我的写作之路得靠它。 - 大量思考和思考内容素材化
我也冷静地知道,锻炼一门技艺绝非是完成打卡就可以升级的,技能的升级需要更为高级的付出。为了让简单的打卡变得高质量,而不是干巴巴的应付。我需要整活我的素材库,需要思考改进。大量的思考并将思考内容素材化,是我这周最费力气花费时间比较多的一项,但是也是收获比较大的一项。 素材搜集容易,但是存储成系统难。还需要明天下午听听弘丹老师怎么讲(已经提问) - 输入和创作变通果断
假设大脑有创作能量池,池子里有很多事实素材、想法观点素材、不同角度的立场、不同高度的思维和很多理论模型,它们都以能量体存储在池子里。文章创作是输出,靠消耗能量池能量。阅读、思考、体验能搜集到能量素材,补充能量池。那么,持续的输出必然需要持续的输入,为了让能量池充溢,为了写荐书我重读《被讨厌的勇气》,为写名人传记我又啃了一遍《think, fast and slow》.把王潇的《五种时间》也彻底过了一遍。周五大作业前夕,我准备写名人写作故事Robert Wright,于是又重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洞见》以及查阅了他的博客和很多英文采访,后来觉得我还不能驾驭这个材料,就果断换了。
【我要发问】灵魂一击,你有哪些不会的呢?
- 素材分类还不会
现在互联网方便,对于很少发生变化的知识类图文视频信息类的颗粒素材都可以精确查到,甚至那些诸如认知模型心理模型等系统素材也可以近似搜到。加上自己的日常观察与思考,素材很多。但是要分门别类整理成有机素材库,创作使用素材或复盘时候能一拎出来一串,整理成这种系统素材库实在很难。不知道如何分类最优 ? 是按照图书馆学科划分、还是按人物空间时间、还是分事实观点主客观等; 若是有素材类别重合的情况下,怎样决定存比较好。比如一个事件在“下班时间,车流紧张且危险的路中央,一对情绪激烈的老年男女争吵。” 我喜欢车流急且情况危险的紧张描写素材,也喜欢男女主角的面部绝望与扭曲的描写以及行为特写镜头素材。 这个素材是要拆分存放,还是一起存放最优。 最近两周一直困惑的地方 ,愿意掏心窝子聊聊体会的,一定要找我。
【不足之处】
想的多,写的少,只是打卡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