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曾有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人问:“其实有个问题困扰我很多年。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从东边转到西边。那第二天早上是怎么回到东边的?”
另一人回:“大概是一个猛甩头?”然后补充道:“想像下你晚上走过向日葵花海,几十万株向日葵突然就一个猛回头……”
今天上课给学生讲这个段子,学生想像着这个诡异的景象,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模仿着向日葵的猛回头。在笑声中我告诉他们,想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得去了解生长素,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学生们来了兴趣。我顺势问出:“人们是怎么发现生长素的呢?”从而引出了达尔文的故事,正是他对植物的向光生长产生了兴趣,因此开启了这一探索之旅。
科学家们总是有着敏锐的视角,去探求那些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他们用好奇心和科学精神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在数十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一个个脑洞大开的实验设计方案让孩子们啧啧称奇,我们也在惊叹声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真相。
上课的进程中,我突然想到:“何不让孩子们也来学学科学家,分析现象,提出假设呢?”于是问题脱口而出:“在科学家们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运到尖端下部,由于尖端下部生长素分部不均导致了向光性。那么,为什么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在下部分布不均呢?”
学生们一愣,随即有学生学着我的语气快速接道:“若想知详想,请看后面教材!”
“好,请看吧!”我忍不住笑了。
看了一会,学生们就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有的着急了,疑惑地看向我:“教材没找到答案呀!”
“是呀,教材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可否尝试自己对这一问题来作出假设呢?”我笑了,鼓励他们。
有的开始冥思苦想,有的和同伴讨论起来。
“是因为在胚芽鞘里有抑制生长的物质吗?”有同学问。
却立刻被其他同学否定了:“这是另一类观点相反的假说,与我们现在讨论的假说无关。”
过了一会,一个学生说:“有可能是单侧光导致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
“有道理吗?”我问同学们。
大家很认同,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一假设。
“还有哪些可能性呢?让我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尽情想像。”我继续鼓励。
“有可能是向光侧产生的生长素本来就会少一些。”又有一位学生想到。
我很惊讶他们能作出这两种合理的假设,赶紧又写到黑板上。
又有一位学生说:“可能是单侧光促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了运输,从向光侧运到了背光侧。”
天啦,他已经触碰到了科学的真相!
又等待了一会,看到学生们已经想不出别的假设了,我开始总结:“大家刚才都是科学家,因为你们在学着用科学思维来解释这一现象,而科学家们的研究就是从现象到假设开始的。”
我继续说:“这三种假设都是合理的,都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而且,有一种假设与实验结果完全一样!”
“啊?!”大家似乎不敢相信他们已经揭示了真相,纷纷着急着问:“哪一个?哪一个?”
“第三种假设。”我缓缓说出。
“哇!”同学们纷纷发出惊叹声,看向答对了的那位同学。他则红了脸,满意的接受着大家的羡慕和赞扬。
“如果你早出生一百年,教材书上的名字,也许就是你啦!”我和他开玩笑。
教室里笑声一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也非常适合。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思考,当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就会闪现不一样的光芒,有时候还能激发孩子们提出更多的好问题。而对于孩子们,不仅要能提出一个问题,还要学会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在自然科学的课堂上,这种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每一个细节中。
那么,向日葵究竟会不会在晚上猛甩头呢?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