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心合力】20170417《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DAY1:
这是一本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作者海姆吉诺特倡导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他的学生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也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作者。
第一章交流的密码:父母与孩子的对话
一、孩子的问题:隐藏的含义
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彭彭说:当孩子发问时,重点在问题背后隐藏的需求和情绪,而不一定是正确的答案。)就像书中的例子:
例1:安迪问爸爸各地都有多少被抛弃的孩子,他真正想知道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想要确定自己会不会被抛弃,只有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这种担心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有书中父亲的回答也是很有艺术的,他会再跟孩子说:“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
例2:南希去幼儿园的时候问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谁弄坏了玩具,懂得孩子内心的老师回答孩子,在这里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玩具就是拿来玩儿的,有时候他们就是会坏掉。这样的回答让南希很放心,她不需要担心自己在这里可能会犯下的错误,不用担心可能会被怎么样责罚。
例3:卡罗尔最喜欢的表姐在暑假结束后离开,卡罗尔非常的伤心,但是妈妈不理解,觉得暑假结束了肯定是要分开的呀,而且她还可以找别的小朋友玩儿。妈妈没有理解孩子跟表姐的感情,对孩子的反应没有同情心。如果妈妈能够理解孩子,跟孩子共情“表姐走了你会觉得很孤单”之类的,孩子可能会跟好一点。妈妈可以对自己说:“卡罗尔很难受,我应该尽力帮助她,让她知道我明白是什么让她伤心。我该怎么做呢?把她的感受再向她说出来。”
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彭彭说:这辈子会遇见爱不难,难的是遇见理解,所以常常才会有亲情里、爱情里的“以爱之名捆绑人生”一说。)
疑惑:我家桐现在四岁四个月,每次跟好朋友分离的时候都会哭的稀里哗啦,我会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非常不舍得跟好朋友分开,要是妈妈也会像你一样不舍得的”,但是不说还好,一说这个,孩子反而会哭的更凶了。不知道我这样说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也是,一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孩子反而哭的更凶了。让我对自己的共情充满了不自信。
例4:艾丽丝因为活动不能跟好朋友一起玩儿,在妈妈只是说出她的感受之后,她就能作出决定,约其他时间跟好朋友玩儿,然后去参加活动,这样的行为在我看来,我家桐肯定是做不到的。
例5:大卫因为回到家里见不到父亲而感到生气,父亲只是简单的承认了儿子的情绪和抱怨,而不是为自己辩解。
大多数父母试图说服孩子,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抱怨很不公平,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们意识不到这种做法没有用,这样做只会导致争论和气愤。(彭彭说:大部分时候明知故犯的情绪和行为,都只是在说,请爱我。)
学习在孩子表达愤怒时,承认孩子的情绪和抱怨,不是为自己辩解。
例6:海伦考试得了B,抱怨妈妈在自己成绩不好时会对自己大吼大叫,妈妈不是承认孩子的担心,而是为自己辩解,导致冲突加剧。
不仅是孩子,哪怕是陌生人,也会感激我们对他们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彭彭说:因为懂得,所以感恩)
二、毫无效果的对话: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父母常常因为跟孩子的对话而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毫无头绪,那些想努力讲道理的父母很快发现这样让人疲乏不堪。孩子经常拒绝跟父母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
沟通的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
书中提到的努力跟孩子讲道理,讲的脸都绿了孩子就是不听,只有冲他喊的时候,他才会听话。简直就是我的现状。当我好好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完全不当回事,就像没有听到一样,只有我气得大吼大叫的时候,他立马就停下了。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但是确实被这样的快捷方式诱惑着。
另外关于父母话太多的事情,也是很有感触。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问爸爸问题,自己不会就不会了,不是必要时候不会问爸爸问题,所以总被爸爸说我是个不喜欢问“为什么”的小孩子,其实主要原因是,我实在不想问,我一旦问出来,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我什么都不能做了,只能听爸爸吧啦吧啦讲那些我似懂非懂完全听不进去的东西。所以我干脆选择闭口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