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过程中,很多时候咨询师经过详细询问求助者的情况,是为了给来访者下一个更确切的诊断。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咨询师当听完求助者描述情况后,心中就会有一个预设。比如,如果求助者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那咨询师就会去看一看这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养育模式是怎样的,孩子小时候的依恋关系是怎样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出生顺序,是不是多子家庭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咨询师心中形成和亲子关系有关的疑问。
一旦确定了问题,很多咨询师就会引领来访者往自己预期的的问题这边走,咨询师会认为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向。那么,这就是咨询师的标签化,也就是说提前预设了问题的解决途径,给求助者的问题贴了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是咨询师的,而不是求助者的。所以这时候咨询师没有“贴”着求助者走。
还有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对“拒绝”很敏感,为什么呢?如果面对这样的求助者,很多咨询师就会对求助者小时候所受到的“拒绝”定义为伤害或者问题。咨询师就会在这个标签下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正确的解决方式是:
(1)首先不要定义成问题或者标签化这个这件事。
(2)告诉求助者遇到拒绝,不是愤怒或者逃避,而是面对拒绝。
(3)告诉求助者,当我们提出要求时,就有可能面对两个结果,一个是对方答应,另一个就是被拒绝。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态度,也就无法控制结果。当我们被拒绝时,我们对待被拒绝的态度很重要。
这就是说,咨询师在更深层次上说是一种控制,有可能这种控制是咨询师潜意识的,或者咨询师过于依赖知识、技能或经验,咨询师就会在这个标签下去工作,而没有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违背了价值中立的原则。
作为咨询师要切记“价值中立”原则,如果在“标签化”下工作,这对于咨询师来说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