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应该有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信息的传递或者是信息的接收,第二个环节是信息的内化,第三个环节是信息的再生产,也就是知识生产。
我们一般只做了第一个环节,我们上课、读书、听分享、见牛人,我们只是完成了信息的接收,但是我们很少做信息的内化。
没有内化,就没有自己的东西,我们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从这里搬一点到那里,从那里搬一点到这里。
很多人都是怎么上课的?是不是一到课堂或者会场,先拍照,看到老师播放的精彩的PPT内容,赶紧拿出手机拍照,拍完顺手转到群里、转到朋友圈,然后就自动以为自己学过了,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好一点可能还做个学习笔记、做个思维导图,好好梳理一下。
即使人们做到了信息的内化,也很少有人做第三个环节,就是知识的生产。
你看那些自媒体大V,他们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知识生产,输出自己的见解、金句、理念、原则,然后不断的进行传播,于是乎便成了KOL。
你看剽悍一只猫,他这几年一直在传播几句话:不去做,然并卵;好友之道,就是一起牛逼;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做一个极致践行者,等等。
这些是什么,这些就是他生产出来的知识。
比如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财富自由之路,终生成长,MAKE(最少必要知识),坐享,价值观决定命运,学习的本质是社交、耳濡目染,这些概念都是他生产出来的知识。
那些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新的观点和理念的人,无论是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李善友的非连续性、黎万强的参与感,还是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罗振宇的缝合、成甲的临界知识,等等,他们都可以说是知识的生产者。
只有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我们才可能说真正在学习,才完成了学习的完整循环。
不然,我们就成了一个桶,成了一个仓库,只是装东西,却从来不往外生产东西。
不然,我们就只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当然,要成为一个生产者,就需要切切实实的去下田干活,真正的去实践,不然也没法生产。
怎么内化,怎么生产?其实靠的也是复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