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妈聊天,说着说着又开始忆苦思甜,这回讲的是以前做饭多么麻烦多么累人。我妈正说着,我儿子忽然跑出来问:“为什么总是要跑到灶下去?”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孩子从小没见过烧柴草的土灶,于是解释道:“因为柴火一会儿就烧过了,不舔新柴进去火就灭了。”
儿子说:“那个木柴不是能烧好久吗?”
这我妈就有话说了。“那时候哪有那么多木柴?连稻柴都不够,还要去割草,晒干了烧饭用。”
儿子似懂非懂地说:“哦。”
不怪他不懂。新世纪出生的孩子,连土灶都只在景点里见过,他要如何想象80年代、以及更早的年代里那种物质匮乏的情况呢?
我小的时候,大概10岁之前,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物质还是很匮乏的。不但吃的粮食金贵,连烧饭用的柴草,特别是稻草,也是非常珍贵的。
秋天收割了水稻,脱粒过后的稻草要仔细地堆成柴草垛,细心保管起来。稻草的用处非常多。稻草除了可以烧火做饭,冬天还用来铺床保暖。猪圈里要用稻草来垫,田地里种的庄稼也要用稻草保温防晒。冬天农闲了,爸妈便坐在屋檐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搓稻草绳子,编稻草帘子,这些都是可以卖钱的。实在缺钱了,直接搬几捆稻草送到集市上去卖,虽然稻草不值几个钱,但是好歹也能换点钱。在这种情况下,做饭的时候不但要数着米粒儿下锅,连柴草也要省着用的,哪怕是路边微小的一根干草,都会捡起来放到灶下柴草堆里。
有一回我和儿子在一个古镇玩。
小桥流水,河水清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水草在轻轻摇晃,几条小鱼在水面轻灵地游动。
儿子忽然说:“鱼吃水草吗?”
我说:“不光鱼吃水草,鸡鸭鹅都吃水草呢!”
儿子惊讶,“鸡怎么吃水草?”
我说:“用网兜捞起来呀!鸡可爱吃了。”
儿子脸上的神色颇为有趣,有不可思议,也有点心向往之的样子。不由想到小时候,河里其实没什么水草,那时候都水太干净了,每年冬天,河水水位下降,村里都要组织大家挖河泥。在缺少化肥的年代,黑黑的河泥算是上好的肥料。只有到了夏天,河面上才会生长出绿色的浮萍,一片一片如绿色绸带一样铺在水面上。这是喂鸡喂鸭的好东西,我每天要去打捞三次,装满浮萍的网兜特别沉,一边走,一边哗哗往下滴水。鸡们鸭们看见我带着网兜回来,咯咯嘎嘎地叫着全部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抢来吃。
从小劳动的生活也是挺有意思的。
我妈常说我现在怎么这么懒,小时候可勤快了,“三四岁,个头还没有篮子高,每天挎着个篮子出去割草,说喂兔子。那时候家里养了几只兔子,你每天都去割草喂它们。”
三、四岁时候的事情我通忘记了。只记得家里盖了房子,我抱着屋檐下的柱子转圈圈,快乐得不得了。
我妈说,盖了新房子,你是高兴得很,可惜乐极生悲,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我和你爸都在外头,教你自己打开门栓,你怎么都开不开。你爸只好揭开屋顶的天窗爬进屋去,你还哭得怪委屈的!
这我真不记得了。我光记得自己一个人转圈圈的快乐了,现在都记得那份快乐。柱子是红色的,光溜溜的,我一条胳膊抱着柱子,另一条胳膊伸展开,一圈一圈地转,身子往后往外仰出去,有点晕乎乎的,但是特别开心,是从来没有这样好玩过的那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