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过这种感觉,只不过感觉有强有弱。但是多数孩子早在学会念第一个字母以前,就已忘却了这种感觉,仿佛从不曾体会过。还有些孩子则长期保存着童年的秘密,直到白发苍苍、老弱无力,依然保留一点残余和回响。所有还身处秘密之中的孩子心里都只有一件要紧事:探究自己,探究自己和周边世界的神秘联系。寻找者,还有智者,会在长大成人后重新开始这种探究,但是多数人早就永远忘记并离开了这一真正重要的内心世界,一世迷失在忧虑、愿望和目标的迷宫里,没有一样东西长驻心中,引领他们返回自己的内心,回家。
安森是个童年时期痴迷于蓝色鸢尾花的男孩子。那时,世界充满美好,鸢尾花的神秘小径让他感到幸福和甜蜜。但是到了少年时,他添了许多烦恼。母亲的不理解和朋友的疏远,都让世界不再完美。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安森不再是孩子了,花坛周围的彩石太单调,花儿不会说话,他用针把甲虫钉起来收到一个盒子里,他的心灵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弯路,旧日的喜悦干涸枯萎了。
青年安森迅猛地闯进生活,感到生活现在才真正开始。充满比喻的世界已经烟消云散、被遗忘了;新的愿望和道路把他吸引到了别处。童年还像一缕香气般的飘浮在蓝色的目光和柔软的发丝里,但是他不爱听人说起。他剪短头发,在目光里加入尽可能多的勇气和知识。他穿过这些令人不安的等待岁月,情绪忽高忽低,时而是好学生好朋友,时而又孤僻胆怯,在最初几次年轻人的饮宴中又表现得狂野喧闹。他长大离家,只偶尔回家探母,形容改变,身材长高,衣冠楚楚。他带来朋友,带来书本,每回都换新人新物。当他穿过花园时,小小的花园在他散乱的目光中沉默。他再也不能在石头和叶子的彩色脉络中读出故事,再也看不到藏在蓝鸢尾花心中的主和永恒。
随着成长,安森的样貌改变了,他的经历增加了。走向广大世界的安森忘记了童年的幻想国度。他同所有大人一样,离开家远行,越来越少回头。直到他的母亲躺进棺材,他最后一次归乡送别。他在职教的大城市里成为有名的学者。
他爱上朋友的妹妹。她与众不同,是个美丽又特别的女人。她的名字叫爱丽丝。而爱丽丝,正是蓝色鸢尾的名字。
安森向爱丽丝求婚。但他自己又心存矛盾,为了追求美女而失去独身生活的自由,让他难受。因此聪慧的爱丽丝看出了男人的犹豫。她虽然也爱他,但她对婚姻的要求更高,并不愿意同他凑合着结婚。爱丽丝提议安森去寻找他听到她的名字时会想到的东西。等他找到时,她就嫁给他。安森答应了。
他在生活中承担过任务,也完成过,但是从未有过一项任务如此古怪,又如此重要,而且如此令人气馁。他一天又一天地四处奔波,拼命思考,搞得精疲力竭。他不时感到绝望、气愤,斥责这项任务是个馊主意,是女人的一时兴起,想把它完全抛弃。但他内心深处总是有个声音在反驳,这是一种细腻而私密的痛楚,一种温柔的、轻得几乎听不见的提醒。这个细小的声音赞同爱丽丝的观点,向他提出同样的观点。
安森开始追忆童年时光,但他很难想起全部。
安森在记忆深渊的迷途中收获颇丰。找到的很多东西让他感动,还有很多东西让他吃惊害怕,但是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找到:爱丽丝这个名字在他心中的意义。
时光飞逝,一年年过去,安森还没有想起来,但爱丽丝已经生病不久于人世。他们在病床前诀别,爱丽丝将蓝色鸢尾放进安森手中。他的生活土崩瓦解,他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的小镇。他回忆起母亲。梦见爱丽丝。他仍然着迷地看着鸢尾花,但依旧无法记起童年时的那种体验。
四季更替,直到有一天他走进鬼门。在通往阴间的路上,他开始一点点记起蓝色鸢尾于他的意义。生的世界就像图片,死亡的世界才是本质。他胸中有只鸟儿在指引他,进入蓝色鸢尾的花径,见到爱丽丝和母亲。安森又回到童年时光,他的手脚像孩子一样,所有梦境都回到记忆中。
他歌唱着走,他的道路渐渐沉静。
文章以爱丽丝做喻,阐述了人生的过程。人在幼年时的灵性随着成长而遗失,直到生命尽头,又仿佛回到原点,重新变成幼儿,进入最初的梦境中。这是篇富有哲学寓意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