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枢神经系统还有一种与“第一反应机制”相应的机制,叫做“默认设置”,它位于情感中心而不是本能中心。它与本能中心的求生本能紧密合作,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求生机会最大化。
情感中心只衡量一件事情,即某种情况、某个时刻或某个人的危险程度;换句话说,即某种情况、某个时刻或某个人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好处越多,危险越小,身体里的紧张也就越少。
所以求生本能并非在只有突发状况下才起作用。
02
情绪只是在身体里的能量,它的功能就是衡量环境带来多少危险和多少爱,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功能。
实际上只有唯一一种流进身体的能量,没有它身体就会死亡,这唯一的能量就是爱。
但经过一系列训练、限制和设定,人类生物机器只会在认同状态中按照自身模式(即“思维定式”)将爱的能量转化为各种“情绪”,并认为这种习得的转化能够最好地保障生存需要。
如果我认为这种情绪能够成功带来求生所必须的东西,我就会把它变成习惯,并且作为“默认反应模式”植入情感中心。
这样在受到极端威胁时,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一部分的情感中心即以这种默认习惯的情绪做出反应。抑郁就是其中一种,很多人乐此不疲。因为这样会吸引注意力来拯救和照顾我,这符合求生本能需求。
这种逻辑、行为和习惯大多数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形成,原因可能是看护者没有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反应或讯息。
习惯性的思维和情绪模式会在家族系统中承袭几百年,一代传一代,没有终结。
在我所处的环境中只要有威胁,无论是真实还是想象的,习惯性的情绪模式都会作为情感中心的默认反应模式。
03
在一个家庭中,默认的反应模式可能是愤怒、抑郁、盲目乐观、吸毒、虐待、身体和情感上的冷漠,或是抛弃,等等。
情绪是身体里的一种能量,用于衡量危险与爱的多少。如何处理取决于:一接受并固化模式,成为默认模式的内在局限和预设;二来自于有意识的觉醒者的自由注意力。
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觉醒者,我就可以依照我的目的来做出选择。
如果我是一个被无意识习惯驱动的普通人,我的“默认系统”中习惯性情绪取向就会替我选择。而我要用余生为这样的选择买单。
04
情绪就是能量,我也是能量组成,我如何使用这些能量取决于内在的状态是习惯性、无意识的和机械性的,还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和主动的。
只有通过不介入观察对象的前提下所进行耐心、诚实而放松的自我观察,我才能开始看到和了解这一切,从而依照我的目的来做选择,而不是被第一反应机制或默认模式所驱动。只有这时,我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成功,并且给我带来满足感和灵魂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