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初听到那道中气十足的呼唤时,我愣了。开始不由得为他担心:宝宝应该不会走远吧?
我取下耳机,耳机里传来的课程视频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变成叽叽喳喳的模糊音。
我趴在窗台上,但是并没有看到那道声音的主人。
“宝宝!”
“宝宝!”
“宝宝!”
不知道一共听了多少句“宝宝”,但他洪亮的声音很快消失在无人的街道里。这样一道声音,像是把双手拢在嘴边发出来的,使我想起西北的安塞腰鼓,想到脸上沟壑纵横,面色如土,头绑白带,身着褂子的陕北农民形象。
确定他的声音消失了,我舒了口气。
二
第二次听到他的声音时,我开始怀疑他是个疯子。
如果孩子至今没有找到,为什么几天前他的喊叫是戛然而止的呢?如果真的丢了孩子,真的会时隔几天,才来喊 “宝宝”吗?让警察来处理或许会更高效的。
可能他是个患上精神病的老人,我这样想着,对他的印象又增加了两个词:满头白发、满脸胡渣。
三
第三次听到“宝宝”的时候,我正戴着耳机上着课。但他那道洪亮的声音依然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穿透我的耳膜,一时间,耳机里传来的声音显得纤弱极了。
又是他。
这次的声音比前两次都要更响亮,我预感那个印象里白发苍苍的陕北老人,就要出现在我触目可及的地方,于是我取下耳机跑到窗台边。
“宝宝!”
“宝宝!”
越来越近,直到街头出现一个骑着摩托车的身影。我觉得我的心脏好像就要从我的嘴巴里跳出来,撞得我的胸骨有点儿疼。
是他吗?乌黑浓密的头发,发黄的皮肤,车尾挂着两个竹筐,像是刚从市场收摊的样子。他并不是老人,而是一个孔武有力的中年男子。
我从没有既期待又抗拒能听到那一句“宝宝”,但我知道他八成就是我印象中的那个精神有问题的风烛残年的老人。
我看着他从街口缓慢移动到街尾,不时偏过头四处张望,好像在迫切寻找些什么。若是不知情的人,或许会觉得他不怀好意,因为他的眼神过于直接,好像要把别人家里的布景、情况一眼看穿。
伴随着震耳的“宝宝”,他就这样消失在街尾拐角处。
我仍旧趴在窗台上,有些唏嘘和愧疚。原来他不是疯子啊,他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一个丢了孩子的人。
为什么他总是时隔几天便骑着车到同一片地方来找他的“宝宝”,而不是在“宝宝”丢失的那一天便集中花时间寻找呢?我想或许他是个外地人,听说有人在这边见过他的孩子,所以就来了吧。他很爱他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突然很害怕再次听到他的声音,他的声音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像是要告诉别人:悲剧就是人生的底色。
我觉得他可怜,可我又觉得他有些可恨——既然现在这么伤心,为什么当初不好好爱护和珍惜呢?
人贩子固然可恶,但不是每一起拐卖幼童的事件背后都有一对问心无愧的父母。生养孩子并不是过家家,生了他却不好好养他,是不负责任的。如果仅仅赋予他生命,却不给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足够的关注——不告诉他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不在明知孩子没有面对突发危险的处理能力的情况下放任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那么最苦的只能是孩子。
我不知道他是否是一位问心无愧的父亲,但这一声声的“宝宝”,无疑是一场悲剧、一种悲哀,也是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