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说法很流行,那就是:“35岁以后的长相靠自己”。许多人对这里的“长相”有误解,认为仅仅是外貌或者说长得丑。而本来世俗社会就是个重颜值轻内涵的现象,而对这种说法的误解会给那些天生长相就不太好看的人,带来了许多压力。
这个说法在很久以前就流传,相传是来自一个大家都熟悉故事:有一次美国林肯总统面试一位新员工,后来他没录取那位应征者。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不理解,又问:“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一个人三十五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三十五岁以后的脸应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三十五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林肯总统离我们太遥远,他的故事是否真实也有待考证,也有可能对“我不喜欢他的长相”这句话的翻译有偏颇。不过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个女名人杨澜,网络上也流行着她讲过的在英国的一段经历:她面试失败以后,披头散发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就去了咖啡厅,咖啡厅里人很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优雅的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这里老太太的意思是,让她去洗手间整理着装和形象。当时杨澜就立刻回忆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本来愤慨于对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她说,25年来母亲一直告诉她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英国女士告诉她:我们为什么要以貌取人?因为一个人得为自己40岁(或35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这两个故事,似乎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成熟的人应该为自己的长相负责。这个观点是如此的流行,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各类鸡汤书,以至于另外一种声音在逐渐大声起来:比如整容变成大众喜欢的样子是值得鼓励的,比如招聘要求女性外貌靓丽是合理的,或者比如过了35岁还长相不好看被嫌弃也是应该的。
然而,这句话是被误解了。因为这里的“长相”并不是说这个人的外在容貌,而是指他/她的形象给人的一种感受。它体现的是这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是仪态端庄,是穿着得体,是气质优雅,是心地善良,它是内部修养所体现的外在的行为谈吐。就像一个书友所说的,一个天生的美女或帅哥,如果做了让人恶心的行为,也会被说成是“面目可憎”;而形容一个人“beautiful”,很有可能是说这个人做的事情很漂亮。
人的容貌,很大程度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同时,它也跟人的童年生活、人生阅历以及长期的生活习惯等造成的。有些人貌似纯情,可能内心轻浮;有些人细心打理容貌看起来青春靓丽,却自私无情不尊敬别人;也有些人外表狰狞内心却善良纯真。多少人因为以貌取人,因为相信容貌是最好的名片,而去整容,而去欺骗,而去上当。
而灵魂优美的人,可能需要一辈子的修炼。比如2014年,杭州图书馆被网友评为“最温暖图书馆”期间,有个媒体报道中一位外貌看似拾荒者的老人因“看书前洗手”的细节感动了不少网友。这位老人名叫韦思浩,曾经是老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他其实退休后拿着5600多元的退休金,本可安心养老,但他却选择拾荒“补贴”日子。不过,让人感动的是,他“补贴”的不是自家生活,而是那些读不起书的山区孩子们。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灵魂啊!当了一辈子无私奉献的园丁,退休后宁愿自己受苦贫穷,也要把所有收入补贴给陌生的孩子们。生前,他由于外表普通轻易被误会是拾荒老人;死后,他的事迹感动人心催人泪下。这样的人,你能说他不美吗?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自古以来就是圣人都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生活在信息更加全面的时代里,更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不要再误解了“35岁以后的长相靠自己”这句话。请记住作为成熟人的自己,要时刻记得修炼自己的灵魂与内心,尽自己最大的本事活在这个世界,接纳自己,改善自己,进而帮助到社会,那么他就可以活出最美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