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个叫Timothy Gallwey的网球教练说,“我不用教,就有办法让人学会打网球。”此言一出,艳惊四座,没人相信这是真的。
同时,美国ABC就以“质疑者”身份组织了一场电视节目,让20个不会打网球的人来跟着Timothy Gallwey进行学习。在这20人中,有一个叫莫莉的胖女人,已经很多年不运动。当她穿着长裙来球场时,Timothy Gallwey轻松地挥着球拍,告诉莫莉,不要担心姿式和步伐,也不需要拼尽全力。当球飞过来,用拍去接就行。接中了就说“Hit(击中)!”;如果球落到了地上,就说“Bounce(飞弹)”。
莫莉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照着他的话去做,反正不是击中就是飞弹,一切易如反掌。结果,莫莉成功了。
当事后采访Timothy Gallwey时,他说,“我并没有教她(莫莉)打网球的技巧,我只是帮助她克服了自己不会打球的固有意识,她的心态经历了“不会”到“会”的转变。就是这么简单。”
至此之后,Timothy Gallwey成功从网球教练转型到企业教练,成为了企业教练的先驱。
现如今,教练式辅导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管理技术,也是各个公司的热门培训课程。但很多人,即使上了课还是学会不会教练式辅导,这是为什么呢?
教练式辅导是谈话,但又不仅仅是谈话
教练式辅导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一种谈话技术,因此,在谈话过程中,拉近和被辅导者的关系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辅导者应该时刻谨记你的沟通目的是什么,并且不管沟通的过程如何,目的始终在那。
这就好比爬山,不管你选择哪条路上山,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登上山顶。很多辅导者都会为了想要营造出轻松的氛围,造成要么辅导无果,要么就变成了一场纯的被辅导者的倾诉会。
教练要说话,但更重要的是倾听
与教导不同,虽然目的都是帮助被辅导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同。
在教练式辅导中,如果被辅导者是珍珠,那么辅导者则是串珍珠的那根线。因此在辅导的过程当中,辅导者应该把话语权留给被辅导者,适当地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被辅导者进行叙说,从而发生自身的问题。而在被辅导者叙说的过程中,辅导者要做的是积极地倾听,了解被辅导者的核心内容,利用复述,同情等方式让谈话有节奏地进行推进。
教练做的是引导,而不是诱导
在进行企业内部辅导时,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因此,辅导者在沟通时很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比如,当上级觉得下属最近工作效率变低,可能是因为家庭情况导致,对话就会变成这样。
辅导者:“你觉得自己最近的工作状态如何。”
被辅导者:“似乎效率不是很高。”
辅导者:“是不是因为家里有什么问题。”
被辅导者:“嗯……可能是吧。”
在这个过程中,被辅导者在还没有下判断的时候就已经让辅导者用一条无形的绳子牵着走了。沟通结束后,辅导者满满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帮助被辅导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但其实呢,TA只是顺着你给的路在走,这并不一定是TA真正的问题。反而,被辅导者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觉得自己被“套路”了,几次之后,可能就再也不愿意进行沟通了。
沟通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要做好,却往往“路漫漫其修远兮”,做一个好的教练,要会提问,会倾听,更重要的是,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舞台留给被辅导者,让TA说TA想说的,而不是一味的把你的思想灌输给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