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生气啦

”我们都知道,生气是最不划算的事情,因为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但是知道了不等于做到了,人们最大的困扰,往往就是来自于情绪。


几种性格类型

先来看A型性格,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好胜心强,脾气急躁,是不是你呢?那这样的人要注意什么了,你有可能被这样的病困扰——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等等,有没有点意思?接着往下听。


B型性格这一类人,他们工作很有条理,心态放松,乐观积极,你说那他们会得什么病呢?对,他们很少患心理疾病,可能就是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的。


那么C型性格,也被称为癌症性格,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压抑,非常克制,表面沉默不语,逆来顺受,但特别容易生闷气,那么有怒气就自己攒着,偷偷地在旁边消化,攒着攒着就要爆炸了。所以在我们的身体中,其实都会存在有这种癌症细胞,只是说平时你不去惹它,它就好好地沉睡在那里,但是一旦你负面情绪过多,就会把它刺激和唤醒,那么就容易导致癌症,所以一定要小心,别生气了。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D型性格,它的特征是外向积极,行动力强,同时有比较强的控制欲,喜欢做主导者。那这类人要面临一个风险,就是跟同年龄组的人对比起来,D型性格的人反复发生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大幅度的上升。


E型性格,这种人最为常见,他们感情丰富,喜欢思考,很少找别人的麻烦,有那么一点点丧,这种性格容易引发的是什么呢?叫作神经官能症,比较容易焦虑,一焦虑就觉得头疼头晕,喘不过气来,我要捂着胸口躺倒,或者是失眠等等这些症状。

这本书的作者叫小池龙之介,他非常有意思,他是一个和尚,在日本东京的一个寺庙里面做住持,他被称为心灵僧人。

那佛教里面的七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忧、思、卑、恐,恐怖的恐,惊。如果把这七情都能够淡然得处理好,那我们的心灵该多么的有力量,我们肯定不生气了。所以小池龙之介在这本书里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八个字,叫作:“诸行无常,人心易变。”怎么理解呢?就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一个恒定的状态,它是无常的,它常常会发生变化,那么人心呢?也就跟随着他变化,所以一切不确定的事情,就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你不要指望一个承诺永远不变,一种感情永远不变,赚到的钱永远不会消失,然后永远能保持貌美和健康,这些都不可能。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是接受改变,顺应改变,所以要在不确定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悲伤不愤怒,对吧?


那这个平衡点从哪里来呢?在佛教所有的经典中都告诉你,一切烦恼都是从哪里来的?心,因心而起。所以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守住自己这颗心。

那么在佛陀看来,众生皆有烦恼,对吧?


那么烦恼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三种,叫作贪、嗔、痴,简单来讲贪,就是有了这个又想要那个,欲望很多 永远不会满足。那么嗔呢?就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很讨厌,总之你就是不开心,叫我不高兴。那什么叫作痴呢?就是愚笨,因为我执,看不清楚状况,所以容易胡思乱想,还犯低级错误。


那怎么样才能够戒掉贪嗔痴呢?就是需要不断地修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不断地学习。那么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去学习呢?可能是看一本书,可能是遇见一些事,或者是种一朵花,这都是一种学习方法,那包括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别生气啦》,它里面就分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和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轻易动怒,别找借口,别着急和别人比较种种方法,最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别生气了,守好自己的心。

现代社会,信息爆发式地增长,我们获取信息太容易了,所以心灵就在杂乱无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佛教就把这一类紊乱的心理状态称之为烦恼。

小池龙之介就讲了一个观点,说爱生气的人,是因为他们怒火的沸点太低,什么意思呢?那小池龙之介就说,这种怒火的沸点特别低的人,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别人的缺点过于敏感,就是种种怒火都是由于对方有缺陷。

作者就说:“每个人生来都会有缺点和不足,如果做错事的人并不是刻意为之,那么做错了也是没办法的事,那不如选择原谅对方,也放过自己。

就哪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我们往往对小朋友特别严厉。小朋友说谎,其实往往是因为他说了真话被惩罚,小朋友讨厌学习,往往是因为他做不好某一道题,就被大人指着脑门说你怎么这么笨,对吧?小孩子不愿意出去表演或者参加社交,往往是因为父母曾经打击过他,说你看看人家多么大方多主动,你看你 门背后的霸王。

小池龙之介就讲,说父母对孩子的精神攻击,已经成了一种严峻的现实,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父母的支配欲过于强烈,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就是好像是一个人工智能一样的小孩,处处都按照标准的设置来配备,所以要改掉那些坏毛病,要处处表现都很完美。当父母们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孩子们没有改掉的缺点或者是小毛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梦想破灭,这种破碎的期待,就转变成了熊熊的怒火。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和他一样,就是在父母否定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发脾气呢?他也给了一个答案,说作为一个普通人,谁也不喜欢被别人否定的感觉,尤其是这种否定来源于父母。原因是我们在幼小的时期,生存能力特别弱嘛,所以需要来自父母的保护,那生活方方面面都是被父母支配的,所以一旦被父母否定,我们的生存立即就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挑战。长此以往,这种认知就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灵魂记忆里,这就是为什么说,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一定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怒火,尤其是不能打孩子,原因是什么呢?你说一个小孩子,在他特别需要保护的时候,他受到了威胁,他会自动地躲到父母身边,这叫本能对吧。可是当他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他遭到全盘的否定,那这个时候他该怎么办呢?那么这样长大的小孩,就会完全丧失掉安全感,所以即便我们长大成人,脱离了父母的支配,内心却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判断,认为如果被父母否定,那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不管我们长到多少岁,我们建立了多么强大的社会关系,但只要从父母那里听到否定的话,就会立即反应过度。所以小池龙之介就说,当我们因为父母的几句话就生气的时候,应当让自己认识到,生气背后所隐藏的是自己对那瑟瑟发抖的,被父母束缚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源头,去寻找生气的原因。只有弄清楚这些因果,我们才更容易得到快乐。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犯这些错误,或者他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其实并不是出于恶意,他往往是因为自己暂时还改正不好的性格缺陷,那这个时候,如果被父母全盘否定了,他就会变得闷闷不乐,而且会影响到将来的性格成长。

第一,嫉妒非常可怕,但它并不可耻,怎么理解呢?首先,嫉妒很可怕,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丑陋,做出很多扭曲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保姆由于嫉妒主人,就纵火烧房子,这个就是一个扭曲的心理,所以它非常可怕。但是嫉妒并不可耻,作者在书中就讲得很清楚,说我们如果感到嫉妒或者是不快,这就是非常自然的反应,和人类的本能一样。


那为什么看到别人过得好,你就会不舒服呢?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知道它并不可耻,原因是什么呢?小池龙之介说,这是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我们会误以为别人的幸福指数上升了,他的价值就会随之增长,那么相反我跟不上了,或者我跟他一比我显得更低了,那么我的价值就降低了,所以你就会觉得不快乐嘛。那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事情就变得好办了。


我们得认清别人的价值高了,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价值了,或者你就贬低了。比方说姚明那么高,他的身高给他打篮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变得更有价值了。但是难道因为姚明高了,我这种身高不行的人就会被贬低吗?不是,我画画画得比他好,这就是我的价值。所以平和地看待嫉妒心,认清自己的价值,这样人就会比较宽容,不容易生气,也不容易扭曲。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人能不能把嫉妒心完全地消除呢?非常难。因为每一个凡人都会有七情六欲,我们还没有立地成佛,所以我们就得首先接受我们会生长出嫉妒心。但是,与其像那位姐姐一样,嫉妒妹妹到了不能自拔,非常痛苦的地步,不如多去想一想,我竟然和她是不一样的人,那我怎么样能够提升自己的价值,然后让自己可以平和和快乐一点,怎么做到呢?这个书里面也给了一些方法。


第一点要想提升自己的价值,首先要戒除那些不必要的社交,因为社交带来的满足感是不幸的源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社交网络的联系,我们能够时常体会到别人理我,别人赞美我,别人欢呼和鼓掌,就证明我是有价值的。那这种快感一旦过多,我们大脑中感知到快乐的那个装置就会被麻痹,导致我们的这个沸点就变得很高,我们需要不断地欢呼,不断地点赞,和别人超乎寻常的关注,否则我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适当和别人保持距离,适当让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反而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但是孤独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样获得直面孤独的勇气呢?那同样是在《经集》中就有这么一个句子,说:“交往过甚,则情动意损,避情意之损,则应如犀角般独自前行。

提高自己价值感的第二点,你可能没有想到,叫作承认我们都是自私的。那释迦牟尼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说:“我曾遍寻天下,想看看世上是否存在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却终究无法寻得。

小池龙之介说,别马上说Yes,是为了给自己留点退路,怎么讲呢?说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者是害怕得罪别人,就很轻易地做出许诺

小池龙之介说,无论是轻易的承诺,还是荒唐的借口,都是我们害怕破坏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不敢说实话而导致的结果,但这只会导致恶果,恶果是什么呢?失去对方的信任,让别人觉得我们没有诚信。


所以他的建议就是,拿出勇气,坦然说出自己的心声,在遇到别人请求帮忙的时候,至少不要立即说Yes,而是考虑一下,给双方一点缓冲的余地,不要对别人的失望太过介怀,一定要有一种勇气,就是如果我做不到,哪怕对方失望了也没关系。只有不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诚实地面对自己真实的状态,我们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别生气,更幸福呢?小池龙之介的答案其实也只有六个字,叫作“慢下来,别着急”。

所以生命中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有的时候你特别努力,它还是不会像你预期的那样去改变去发展,那应该怎么办呢?只有一句话,叫作耐心等待。

所以不管你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一个平平淡淡的小故事,它就有智慧。这个智慧放在禅宗的理解里面,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个叫作急于求成则事与愿违。也就是说,那个反复按按钮的动作其实根本不会改变事情的自然规律,那既然明白了这个,你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让结果慢慢地呈现。就像种下一粒种子,一点一点浇水,一点点松土,它就会发芽成长。

那第二点,叫作适度紧张,适度放松。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劳逸结合对吧,我们躺在床上说要休息的时候不好好休息,那脑子里面万马奔腾。然后我们应该是去活动的时候,反而说要惦记着明天就要考试了,所以现在不如再去温习一下,临时抱个佛脚,所以导致整个的大脑和行为都是紊乱的。

那第三点就是,别总想着改变别人。释迦牟尼说:“不要认为自己优于、劣于或等同于别人。”也就是说,不要跟人家比较,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比较,比较容易让你产生愤怒、嫉妒或者是欲求不满。但是问题来了,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非常奇怪,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于比较,总是在考虑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排序。一旦有排序,你就会发现有人排在你上面,有人排在你旁边,还有人排在你下面,就会产生优劣和高低的比较。那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让你的内心无法平静。


那么第四点,叫作求而不得之苦。怎么讲呢?我们的心灵就是有两种设置,我们永远不会认为我们得到的已经足够了,我再也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了,我们永远是希望,想要变得更幸福,想要获得更多的满足。这个“更”就是一个比较级对吧,它就要求又多了一点。但是万事万物却是自然变化的,它不会按照你的意志来配套设施。对,所以这样我们就会回到不满足的原点,只要不满足,我们就会受苦。所以无论你遇上再好的人,再好的事情,再好的境遇,如果你永远不能满足,你就还是会认为非常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那小池龙之介就讲了一个观点,说爱生气的人,是因为他们怒火的沸点太低,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去烧水,烧到100度这个水...
    6d4867437657阅读 158评论 0 4
  • 文/满 《别生气啦》这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超人气禅师小池龙之介写的。小池龙之介这个名字,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他197...
    满1018阅读 1,308评论 0 3
  • 《别生气啦》 偶然之间读了这边《别生气啦》作者小池龙之介真的是太厉害了,他用简单的佛法,浅显的道理,诙谐...
    半旧6166阅读 1,601评论 0 1
  •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爱生气有多么的不好,但是时常又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情绪,生活中的羁绊太多大多来自细小情绪的变化,能管理...
    多多岛的圈阅读 3,501评论 0 0
  • #正向生活行动营 Day122 日本,小池龙之介《别生气啦》 心灵杂乱无章到底指的是什么? 心灵杂乱无章的三根草:...
    暖暖的心房阅读 30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