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卢照邻
时间:635-685年
籍贯: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人
荣誉:初唐偶像组合J4成员
专辑:《卢升之集》
代表作:《长安古意》
名言: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社会履历:
十九岁,担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
二十八岁,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三十四岁,因《长安古意》得罪武三思,入狱。
三十九岁,隐居长安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五十岁,因病折磨,投水自尽。
卢照邻,初唐诗坛排名第三,远在骆宾王之上。
他出生在范阳大姓卢家,是名门望族,曾有“望出范阳,北州冠族”美誉。
传说,当时的皇室宗亲为了拉拢卢家,纷纷与之结亲,故有“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之说。
所以,卢照邻自幼便学会大家之范,十岁时便已拜曹宪、王义方学习经史。
十八岁时,卢照邻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
再加上他家世显赫,行事谨慎,所以,很快融入官场和高端的社交圈,并与唐高祖李渊的十七子邓王李元裕相识,从而受邀进入王府,担任“典签”之职。
这是一项掌书册薄疏的文职。
虽然官阶不但,但胜在能够时常陪侍邓王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邓王相当器重他,甚至把他看作是司马相如般的人才:“此吾之相如也。”。
高宗龙朔年,便调任益州新都,从此开始了长达数载的蜀地漫游。
这期间,他人生了一生挚爱,一位郭姓的歌女。
两人相知相爱,相互扶持,相互安慰,
不久,郭氏怀孕了。
还没等没等到孩子出生,卢照邻便接到了朝廷要他回长安重新安排工作的通知。
俩人洒泪而别。
回到长安后,卢照邻没有被授予任何官职。
吏部只是让他等,等着空缺出现。
等待中的卢照邻离开了长安,寓居洛阳。
游历生活,让他感慨万分。
回想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和自己的遭遇,愤慨之下的卢照邻作了一首《长安古意》。
此诗磅礴旖旎,典故肆意,名句频出。
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两句,流传至今,堪称爱情长相厮守的经典。
这首诗直接成为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灵感来源。
结尾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后来被陆游化用为 “花气袭人知骤暖”,最终成为了《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名字。
大唐气象,在卢照邻的笔下熠熠生辉。
其城市面貌之详尽,市井形态之丰富,官贵生活之奢靡都是此前所未有,仿佛诗歌版的《清明上河图》。
此诗一出,名动京城,堪比后来骆宾王的《帝京篇》。
但“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等句,却被武则天侄儿武三思认为是在讽刺自己,便一道令下,将卢照邻投进大牢。
这与王勃一篇《与英王斗鸡檄》被贬是一样一样的,由此可见,年少成名、才高八斗也不是什么好福气。
卢家上下,动用各种关系,再加上邓王李元裕的保释,卢照邻才最终转危为安。
而此时远在蜀地的郭氏歌女还在苦苦等待。
可是,她还是未能卢照邻如约归来与她完婚。而他们的孩子,也在出生不久后夭折。
为了生活,郭氏重新复出,开始卖唱。
有一次,她邂逅了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她向骆宾王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骆宾王很为诗友不齿,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质问卢照邻,我在蜀地孤苦一人,生计无着,你为什么躲在首都不回来践行诺言,难道你是忘恩负义,另攀高枝去了?
但卢照邻并不知道这些。
出狱后的卢照邻从精神和身体上,都受到了极大打击。
伴随着伤心与失落,他隐居到长安太白山深处,开始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那里,他遇到了“药王”孙思邈为师,请他为自己治病。
但他已病入膏肓,药王表示束手无策。
陷入绝境的卢照邻,只好将求生的意念寄托在道家的养生中,开始自己动手炼丹治病。
隐居中的卢照邻,开始回顾自己悲惨的一生。
他想到了自己的不幸,想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遭遇,当然,也想起了那位蜀地曾经跟自己有过海誓山盟的女子。
他怀着思念和内疚,写下了《五悲·悲昔游》: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
他没有忘记,更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只是,他已经身不由己。
因为在丹药的毒害下,他的双脚已经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
后来,又得上了可怕的麻风病,惨遭毁容。
最终,他选择投颍水自杀,时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