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三个问题:
1.是什么?
2.用途?
3.作用?
第一个问题:
理论:为产品做视觉上的分析报告,阐述其视觉特性和优劣之处,以明确产品的定位、目的、受众等,达到输出设计观点的目的。
普论:吹,吹设计思路,在需求无误的情况下以忽悠金主(或PM)认同为终极目标!
第二个问题:
理论:积累方法论,输出设计观点。
普论:还记得老师教我们“题型”解析吗?所谓积累方法论也就是总结当前设计规律,方便下次相同遇到“题型”更快做出更全面的设计分析。设计观点有点类似于“命题作文”,在一定的需求下,写完这篇作文,然后推销你的“中心思想”。
第三个问题:
理论:梳理和纠正设计思路,了解产品在同竞争对手中所处的位置。
普论:看书做笔记,有人觉得有用,有人觉得没用。
需要注意的地方:
1、跳视觉做视觉分析
工作之上:
跟程序聊这样交互体验优化有多好,他只想知道这么做是否会多加几行没必要的代码。
跟市场聊这样颜色搭配有多好,他只想知道广告投放哪个渠道性价比更高。
你得跟程序聊聊关于设计逻辑的问题,同样,你得跟市场同学聊聊这样用色对消费者暗示性的作用。
很多人觉得客户是傻逼,甲方脑残,除了部分因为他们不懂你的设计外,更多原因是在于看待同样一件产品的角度不同,多聊一聊跟他们相关的,说他们懂的设计。
工作之中:
想想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别埋头做花瓶。例如:为什么这样设计?能解决什么问题?与同竞争者的差距在哪里?等等。
工作之下:
实在不行,约出去吃个饭,聊聊家常,先拉近拉近关系,再在沟通困难的情况下,对方也不好意思冷面驳回。
2、设定衡量维度
设计之中的元素太多,将他们归类,画“坐标轴”是我最常借用的思考工具。用理性的思考方式,更容易得出设计普遍性。
3、信息层级合理性
功能>信息>形式(这样一种说法是在理论上的,更不排除很多大牛在形式上做的好的情况下,功能也能合理排布。)
4、视觉元素的一致性
①产品内的视觉元素风格、交互方式一致,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产品独有的气质。
②多平台设计产品之间的联系性,用于pc端的和用于移动端的设计在适配上除了做更改外,更需要在设计上体现它们应用于不同平台上的特性。
5、设计差异化(最最核心)
一切设计介以用户场景为导向,为用户消费者所做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例如宜家,他们会非常重视用户体验这个元素,去建立几千平的体验馆,虽然现在很多商品都说会包邮,也少有了很多“摸了就要买的”“反向体验消费”,而他们提出了体验免费,购物馆即体验馆的概念,而这一概念也深入企业文化,我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因壁柜事件而导致的全面回收产品,除了很多人说他们公关危机做得好,我更觉得他们把人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