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万荣县大地书画社应夏县涑水书院之邀,进行考察、调研、交流。
涑水书院,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为家乡捐钱所建。一提司马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挂在嘴边,“司马光砸缸”,这个经典故事流传已久,大家都为司马光从小的机智果断啧啧称赞,谓为神童。
司马光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时令已过小雪,天气不甚寒冷。在这个暖冬的早晨,我们大地书画一行二十多人,从万荣西苑出发,来到了近年开发旅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人向往的涑水书院。在司马光的大型雕塑前合影。
当“中华大地书画艺术研究院”的旗帜飘扬在早晨的霞光中时,秉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脚步叠加在无数学子曾经走过的路上。我们一行人走进了司马温公祠。
涑水悠悠,古柏森森,鸣条岗上肃穆空旷。历史曾青睐于这一方水土;从这里走出来的司马温公也改写了历史。千年的历史回响在时空之门,笔架山依旧葱茏温润,敢问来此凭吊的后起之秀,谁能扛起书写历史的如椽巨笔?
中华大地书画研究院、国家一级书法大师解振声老师亲笔书写的巨额条幅“德行善举”赠送给涑水书院。
在司马温公祠内有座杏花碑厅,里面的四通断碑是国家一级文物《司马温公神道碑》,因其发掘于杏花树下,又称杏花碑。碑文共2766字,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奉宋哲宗之命,撰文并书写的。碑文文采飞扬,荡气回肠:一是记叙了司马光对朝廷的功绩;二是描述了司马光死后灵柩归葬时的感人情景,“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三是以韵文的形式,歌颂了司马光一生的功德。金石为刻,言之凿凿,实为司马光显赫德绩的明证。
走出司马温公祠正门,右侧20余米处,耸立着一座碑楼。碑楼内是明代重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通高9米、宽1.7米。碑额和基座是宋代原物,碑身是明代嘉靖元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命人仿宋碑复制的。碑额上“忠清粹德之碑”为宋哲宗亲篆。当年司马光的政敌在砸毁原碑时,因碑额上有皇帝手书才得以幸存。碑楼上的“粹德辉煌流涑水,清忠发越秀峨眉”既是对司马光功绩的高度概括,更是其精神的光辉写照。
提起司马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传世巨著《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事实上,这位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就是他留给后世的“家教”典范。
“司马光一生崇尚节俭,反对奢靡之风。”苏轼在《司马温公神道碑》中写道:“公来自西,一马二童。”可见司马光在出行方面十分节俭。
“好的家庭教育,让司马光养成了良好的道德”有一个故事说:司马光五六岁时,亲戚送来一篮青皮核桃,司马光和姐姐想吃却剥不开青皮。姐姐有事走开后,家里的丫鬟用热水烫开了青皮。姐姐回来后问谁想的剥皮办法,司马光脱口而出说是自己。此事正好被父亲司马池得知,厉声斥责:“小子何得谩语!”司马光羞得满脸通红,暗立誓言“平生不再说谎”。事后,父亲又给司马光取字“君实”,教育他要说话真实,做事诚实。多年后,有人请教司马光:“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司马光答:“诚!”又问:“诚从何入门?”司马光答:“不说假话!”清代名家陈宏评价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气日益奢侈,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这让司马光深感焦虑。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染上不良社会风气,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写了《训俭示康》,教育儿子要继承发扬俭朴家风。司马光这篇千余字的短文,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这一古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旁征博引典型事例,教育儿子要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官。《训俭示康》一文对司马康影响极大,他一生品行正直,声誉很高。
“‘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与《训俭示康》相比,洋洋数万字的《温公家范》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的方法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它以“家正而天下定,礼乃治家之本”为宗旨,系统地阐述了父母、子女、兄弟、夫妇、婆媳等家庭伦理关系和治家的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各守其责,都按照各自的道德行为规范来做事,家庭才能和睦。
“为人诚实忠厚,做事光明磊落,为官清正廉洁。”司马光终生追求的这一信条,与“三严三实”的内容相通,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党员领导干部。
司马光认为,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相辅相成,治国要先治家,要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以礼治家”也就成了司马光“治家”篇中的核心观点。在《资治通鉴》中,他阐明了以礼治国治家的政治思想:“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纲纪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