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奶爸沟通训练营复盘总结-4组丸子

我关注了恶魔奶爸的微博大概有两年了,

见证奶爸的微博从一开始的职场分享博主,变成了现在的网友问答博主。

不变的是内容依旧一针见血,干货满满。

所以在我能独立负担我自己的费用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沟通训练营的课程。

经过这20多天的上课、写作业、实践和复盘的过程,我不仅遇到了尽心尽责的组长,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不吝惜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非常乐于分享。

这次的复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生活,一个是工作。


因为高中的时候就离开家里开始寄宿生活,所以我和父母的交流渐渐变少。

而且因为父母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非常热衷于把我绑在他们身边,以至于一直在让我考公务员。

从毕业开始,

到现在我已经稳定工作了半年多,

都在沟通中不断的被提及。

之前我非常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父母的思维逻辑,

觉得我有我和他们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是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先为人,再有父母子女的角色。

所以我之前一直以来的应对方法,都是反抗。但是越反抗越激起他们想改变我的欲望。

于是我们陷入了绝境,以至于我不会再跟他们分享对于生活或者职业发展的想法,逃离到上海之后,我更加极少主动打回去沟通了。

但是其实我不喜欢这种状态,我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理解。

于是奶爸的课程对我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我开始不再尝试让父母单方面理解我,我开始尝试用他们的视角看待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

一是我是家里的独女,所以他们从小就把我保护得很好,难免会觉得我是弱不禁风的形象。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经过7年独立的学习生活还有实习和工作的经历,已经不再需要他们像鸟妈妈一样时时的庇护了。

他们应该也能意识到,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了他们的照顾,我也能生活得很好。对于大半辈子都围绕我转的他们来说,这个现实可能太过残酷,于是人的心理会产生强烈的控制欲。

二是我口头上的对抗一来会加深他们对我的不满,觉得我离开他们之后变了,那么更加加深他们对我的控制欲;二来他们对于我的观点并不理解,所以基本是鸡同鸭讲的状态,浪费我的精力和时间。

于是在认清了这两个原因之后,我开始结合学到技能,开始阳奉阴违。

在聊天的时候,我开始主动示弱:

“工作很忙呀,没时间吃饭,还是在家好啊。”

“周末人很多,天气又不好,还是在家好啊。”

总之,给他们一个 - 我还是很喜欢在家 - 的信号,让他们感觉是被需要的。


然后我开始奉承他们:

当我开始示弱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及时”的接上:早听我的话考公务员在家多好。

一开始我听到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的对抗,当我的不屑要脱口而出的时候,我忍住了。

深呼吸了一下,我开始了我的“表演”:

“是啊,你说的真的很对。”

“对啊,现在大城市的生活费用可贵了,生活很艰难呐。”

“我可真佩服你们这么辛苦把我拉扯大,赚钱真的很不易哦。”

“我有在留意机会哦,但是现在形势不好嘛,不急。”

“是啊是啊,早知道就听你们的话我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结果那一次父母第一次跟我聊了40多分钟,特别开心,最后还夸了一句:你真的长大了。

于是第二天周末,我快乐的睡到自然醒带上我的单反出门吃了个brunch。


从那天我更加坚定了,我不需要把我的想法表露给所有人,包括父母。我不需要让所有人理解我的想法,因为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

但是我可以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一些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顺着他们的想法去回应、赞同、隐藏自己;然后转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很不幸的,我是那个不会说话的人,

但是又很幸运的,我得到了一份需要和人沟通的工作。

很老实的说,我觉得我的工作很轻松。

客户说需求,我能做就做,不能做拒绝,完结。

于是当第一个季度的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惊呆了。

几乎垫底的成绩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工作和我的沟通方式。

一开始我像个无头苍蝇,听到这个同事的话术很好,学一学;那个同事的成绩很棒,学一学。

结果把自己弄成了四不像,成绩也没有提高。


于是我开始重新调整。

首先把我的整体成绩调取出来,做了个详细的对比。抓取出某几个拉低我成绩的部分。

然后对这一部分每一个case进行了review,找出客观和主观原因,把是主观因素的情况再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几个结论。

最后针对这些结论找方法,可以是重点听着一部分其他成绩好的同事怎么沟通的,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改变自己的沟通逻辑和沟通模式来看看效果。

其中有一个我发现的情况和奶爸《如何提问》那一课所讲述的情况很类似:

我的客户一上来是带着需求来的,甚至可能是无理要求。

但是需求不一定是目的,甚至这第一个需求都不是真正的需求。

所以我需要通过快速反应和提问来抓住客户的需求。

一开始我这方面的技巧非常欠缺,我听不出来客户字里行间的意思,抓不住稍纵即逝的信息,体会不到语气里的情绪变化。

苦恼过后我开始使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用笔记下来。


记录第一个需求、记录一开始的情绪、记录沟通里面出现的让人好奇的/出现频率高的词汇。

针对这些词汇来进行提问和决定沟通方式。


这个方法,让我开始意识到,每个需求背后一定藏有真实原因,有可能是情绪,有可能是目的。

所以我需要分辨出这些真实原因,才能给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情绪来说,就更加困难了。

因为我不能给出物理上实质性的方案,而是要给出心理上的安慰。

一开始我只会用我学到的话术,千篇一律的安慰,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我开始用逐步击破的方法,简单概括为:

分解情绪-诱导分享-给出回应-同仇敌忾-给出建议-结束对话

每一步都可以在课程里找到对应的部分,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运用了这个方法到现在,这个部分的成绩我提升了非常多,到现在我可以做到不怎么借助笔记,就可以敏感的意识到上述的细节再逐一击破。


上面分享的都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改变。

有些情节可能并不只是从课程里面吸收进来然后改变的,而是我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刚好匹配上了课程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分享的。

所以课程里的理论如果不实践,不自我批判,一定只是书面上的理论。要把理论真的储存在脑子里,就需要练习、实践、先自己找方法。要先推动自己的思维,叠加上课程的理论支持,才会达到1+1〉2的效果。

最后,非常谢谢大家耐心的看完了我的复盘。

祝大家人人有书读,人人有钱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